党锢之祸

(Danggu zhihuo) 东汉桓帝、灵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东汉自和帝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延熹二年

(159),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消灭了外戚梁氏,单超等五人同日封侯。从此,宦官独揽朝政。他们利用手中的政治特权谋取私利,侵占土地,扩展势力范围。这不仅加深了人民的痛苦,激起人民强烈的反抗,而且引起大地主出身的官僚以及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官僚们痛恨宦官把持政权,影响了他们的权位;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也痛恨宦官阻塞了他们作官的道路。于是,官僚士大夫把抨击的主要矛头对准了宦官。他们评论朝政, 褒贬人物,猛烈抨击宦官集团,史称“清议”。永兴元年(153)太学生数千人为曾打击宦官的朱穆辩护。延熹五年(162)太学生和部分官僚一起,为得罪宦官的皇甫规辩护,斗争渐从一般清议转为实际斗争。延熹九年李膺捕杀与宦官勾结、教子杀人的方士张成。宦官乘机指使张成弟子牢脩诬告李膺等人蓄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共为部党,诽讪朝廷。桓帝于是下令郡国逮捕“党人”,李膺和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等 200 余人均被收捕。次年, 经过太学生贾彪活动,借助尚书霍谞、外戚窦武之力,“党人”始得“赦归乡里”,但仍“禁锢终身”。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汉书·党锢列传》)。永康元年(167)桓帝死,灵帝幼年继位,窦太后临朝,外戚窦武为大将军,执掌朝政。他与太傅陈蕃起用李膺与被锢之其他名士,打算消灭宦官势力。后因事机泄漏,宦官先发制人,陈蕃被杀,又迫使灵帝收捕窦武。窦武举兵反抗,兵败自杀。宦官再度得势,重又逮捕“党人”,杀李膺、杜密等 100 余人,禁锢、迁徙数百人。熹平元年(172)宦官又指使司隶校尉段颎逐捕“党人”和太学诸生千余人。熹平五年宦官挟持灵帝进一步下诏州郡, 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和五服以内的亲属,一律免官禁锢。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官僚士大夫的反宦官斗争,在当时有一定的正义性。“党锢之祸”发生后,宦官势力增长,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刘欣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