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现代史

(Yazhou xiandaishi)自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现在的亚洲历史。进入近代后,亚洲除日本外,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是亚洲现代史的基本内容。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与近代不同的新特点:第一,历史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由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变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第二,各国斗争遥相呼应,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持续发展的特点; 第三,运动呈现多样性,表现为:领导力量上,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组织和政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部分封建王公贵族、部落酋长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等三种类型;采取的斗争形式有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和政治斗争为主的两种。亚洲现代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可分为两大时期。

在第一时期,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各国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并且运动呈现持续蓬勃发展局面。东亚地区主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地区主要反对英、法、荷等国的殖民统治。这段历史可分两个阶段。1918 年左右至 1928 年为第一阶段,民族解放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涨。当 1918—1923 年欧洲无产阶级掀起革命高潮时,亚洲也出现了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革命高潮。中国、朝鲜、印度、土耳其、印尼、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叙利亚、黎巴嫩等国都爆发了大规模民族解放斗争或人民起义。1924—1928 年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暂时处于低潮时,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仍继续发展。中国、朝鲜、印度、越南、印尼等国都发生反对殖民统治的革命。出现第一次高涨的原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新兴社会力量壮大,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为内在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帝国主义对亚洲国家新的殖民掠夺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是外部因素。1929 年至 1945 年为第二阶段。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帝国主义各国加强了对亚洲各国的殖民掠夺以转嫁危机,民族矛盾更为激化。30 年代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普遍高涨。许多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走上武装斗争道路, 并且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彻底打败法西斯作出巨大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了民族独立。此后这些国家为巩固政治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继续斗争,并作为第三世界的重要力量,在反对超级大国强权政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战后亚洲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二战结束至 50 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的溃败和英、法、荷等西欧殖民国家的削弱以及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为中心,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很多国家取得民族独立。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是第二阶段。在万隆会议精神鼓舞下,亚洲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迅猛发展,东南亚、西亚尤为突出。60 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兴起后,亚洲人民与非洲、拉美人民一道,互相支援,更深入广泛开展反帝反霸斗争。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行和平、中立外交政策。70 年代至现在是第三阶段。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向纵深发展,在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扩张斗争中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成

果,在发展民族经济过程中继续推进民族民主革命。70 年代以来,亚洲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东盟、西亚产油国尤为突出。由于亚洲各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与国之间存在分歧和矛盾,甚至有些地区战火长年不熄。

战后时期亚洲历史发展有如下特点:第一,民族解放运动的规模和深刻程度及成就前所未有。第二,取得独立的形式和道路多种多样,少数国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多数国家是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取得民族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第三,这些取得独立的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真正从政治经济上独立的问题。目前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亚洲国家有两种类型:少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已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还很贫穷。因此,亚洲国家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金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