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Yangwu yundong)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在“自强”、“求富” 口号下推行的以举办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旧称“同光新政”。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 曾向外国购买新式武器,改进军队的装备。1861 年(咸丰十年)初恭亲王奕

奏请联络外国,对付“发捻”,并提出变通外交、通商、教育的一些旧制, 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遂被采纳。同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以奕主持,综理洋务事宜,设南北洋通商大臣,办理地方交涉事务。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起家的地方实力派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是推动洋务运动的重要力量。他们先购买洋枪洋炮,60 年代后转向办厂制造,打出“自强”旗号。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内军械所,试制枪弹。1862 年(同治元年)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设三所洋炮局。次年将其中一所迁至苏州。太平天国失败后,军用企业的创办进入高潮。1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生产枪炮弹药并修造轮船,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同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 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扩建成金陵制造局。1866 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建成福州船政局。1867 年经奕奏准,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成立天津机器局。70 年代后左宗棠在兰州、岑毓英在昆明、瑞麟在广州、丁宝桢在济南和成都、吴大澂在吉林、张之洞在汉阳、刘秉璋在杭州、刘铭传在台北,都建立了类似企业。到 1893 年(光绪十九年)为止,全国已有大小 19 个近代军用企业。企业采取官办形式,资金由清政府拨给,产品统一调拨,内部机构一仍官办工场旧制。军用企业的庞大耗费使清政府财政拮据。从 70 年代起洋务官僚提出“求富”主张,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他们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建立起一批近代航运、采矿、通讯、纺织、冶炼等企业,实行军用工业、民用工业并举的方针。1872 年李鸿章首先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6 年沈葆桢开办基隆煤矿。1877 年李鸿章派唐廷枢成立开平煤矿。1878 年在上海筹设机器织布局,1880 年在天津创办电报总局,次年修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1888 年黑龙江将军恭镗成立漠河矿务局,开发金矿。1890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建立铁厂。至 90 年代这类企业办了 20 多个。企业资金由政府垫支与招集商股构成。除少数几个外,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用人、行政、经营大权掌握在官方手中。产品部分由政府调拨, 其余可在市场销售,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训练新式海陆军也是洋务运动内容之一。清政府在 1862 年成立天津洋枪队,陆续推广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1874 年清廷筹议海防,次年(光绪元年)命李鸿章等督办南北洋海防,训练新式海军,后陆续建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北洋水师实力最强,舰只绝大部分购自外国,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统辖。南洋水师部分舰只是中国自造,也配备了一些购自德国的战舰,由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统辖。福建水师由闽浙总督管辖,规模较小,多数舰只由闽局制成。1885 年 10 月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任命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海军衙门事务大臣,奕劻及李鸿章为会办大臣,购买了一批外国军舰。1887 年以后海军经费被慈禧挪用,海防建设遂停止。1875 年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 兼驻法国,是为中国派出驻外公使之始。同年任命陈兰彬、容闳分别为驻美正、副使。次年派何如璋出使日本。1878 年派崇厚出使俄国。同年命刘锡鸿出使德国。至 1894 年清政府先后向 12 个国家派出使节。继 1862 年北京同文

馆举办后,1863 年李鸿章在上海设广方言馆。次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设立广州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此外清政府还创办了一批培养军事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学堂,主要有 1866 年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局附设的马尾船政学堂,1867 年李鸿章在江南制造局附设的上海机器学堂,以及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南京水师学堂、湖北矿业学堂、天津军医学堂等。这些学堂开设了外语、自然科学及某些专业技术课程,聘请部分外籍教师授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及学堂制度等方面与传统的封建学塾有很大不同,成为近代教育的开端。1872 至 1875 年清政府先后派出 120 名幼童赴美留学,但于 1881 年以“沾染外洋习气”为由全部撤回。1876 年南洋大臣沈葆桢从马尾船政学堂学员中选派 30 名学生,分赴法国和英国学习造船和驾驶,开近代中国留学之先声。洋务派也重视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主要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北京同文馆译书处,聘请中外学者合译西书,译介了大量西方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自然科学及兵学、矿学、医学、通讯、驾驶、冶炼等专业技术书籍。李善兰、徐寿、华衡芳及外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傅兰雅、林乐知等人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自己最早的一批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建成了第一支近代海军,创办了最早一批新式学堂并派出留学生,大规模引进西方经济技术和科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守旧的社会风气,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准备了技术和人才条件。然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主持者本身兼有封建官僚身份,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只把改革局限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内,拒绝对封建政体做相应变革,致使封建政体及其意识形态束缚、压抑了资本主义因素,引进的先进技术因受腐朽制度及习气的侵染而未起应有的作用。洋务运动本身所包含的这些矛盾和缺陷窒息了改革的活力,虽然耗费了大量资财和时间,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史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