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Tianzhujiao) 基督教的一支,亦音译为加特力教(意思是“普世”、“广泛”)或公教。以罗马为中心,又称罗马公教。有时又称旧教,以区别于宗教改革后产生的新教。与新教、东正教并称基督教的三大宗派。“天主” 一词,始于 16 世纪末(我国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意大利耶稣会士来华传教, 蓄须留发,着儒服,号称“西儒”。他们将我国的儒家学说与加特力教教义结合,说中国古书上讲的“天”就是西方主宰万物的“主”,遂称天主教, 信徒日增。与利玛窦同时的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著有《圣教实录》阐述加特力教教义,在该书中首先使用“天主”一词。公元 1 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东部的巴勒斯坦,4 世纪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95 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基督教分为东、西两派。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与强有力的法兰克王国国王勾结,势力越来越大。751 年法兰克王国宫相矮子丕平在教皇支持下取得政权,建立加洛林王朝。不久,教皇受到伦巴德人威胁,丕平以教皇捍卫者自居,两次出兵意大利,并将夺自拜占廷人的拉韦纳至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奠定教皇国的基础。查理大帝和德皇奥托一世都赠给教皇若干城市,教皇国版图扩大。大致同时,教皇伪造所谓“君士坦丁赠礼”,诡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感谢罗马主教治好他的病,将罗马和帝国西部统治权赠给他和他的继承人,自己迁往君士坦丁堡。15 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罗伦佐·瓦拉彻底揭穿这个骗局。1054 年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在中古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大封建主,也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它按照封建等级制建立自己的教阶制,各有不同级别的神权。“教皇”是最高首脑,希腊文,意思是“爸爸”,即古代对高级神职人员的尊称。教皇的头衔很多,如罗马城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冈君主、基督在世代表和教皇等。下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助祭和副助祭等。12—13 世纪,教皇势力达到鼎盛,声称拥有普世的最高权力。大致同时,教会正式规定七件圣事为重要礼仪,即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和婚配。14 世纪起开始衰落,出现教皇迁居法国的阿维尼翁时期(1309

—1377)和大分裂时期(1378—1417)。16 世纪西欧爆发宗教改革运动,许多国家建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天主教丧失统治地位。为挽回颓势,它召开特兰托会议并成立耶稣会猖狂反扑,但再也恢复不到过去的局面了。

(孔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