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

(Tangtaizong Li Shimin 598—649)唐朝第二代皇帝,政治家。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集团也四分五裂,太原留守李渊在李世民等的策动下,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乘王世充与义军胶着于洛阳攻守之战,无暇西顾之机,笼络关中豪酋,长驱攻克长安。义宁二年(618)隋炀帝被杀后,李渊即位,建国号唐,以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封为秦王。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建功颇多,引起太子建成猜忌, 双方争斗日趋激烈。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杀死建成和弟齐王元吉,为其夺取皇位继承权扫平了最大障碍,因而被李渊立为太子。随后,高祖李渊退位,世民即位,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常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诫自己(《贞观政要》卷 1),实行轻徭薄赋,减缓刑罚等措施。在隋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了均田制、租庸调和府兵制,注意兴修水利,设立义仓备荒,对唐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政治上,唐太宗继续完善三省六部制,大兴科举,扩大统治基础,网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本人虚怀纳谏,选用贤能,注意协调地主阶级各集团的利益, 故上下一致,政局稳定。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相,均为太宗所发现和选用。他气魄恢宏,包容并蓄,推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而又致力于边疆的巩固,贞观十五年(641),以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传为历史上的佳话。太宗统治期间,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呈升平景象,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太宗晚年连年用兵,加重征敛,猜忌大臣,未能慎终如始,暴露了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繁荣昌盛的唐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去世,年 52 岁,在位 23 年。

(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