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

(Poluomenjiao) 古印度宗教之一。形成于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中,从原始吠陀宗教演化而来,伴生出专门的僧侣贵族等级婆罗门。经书是4 部吠陀,经书注解是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祭祀礼仪繁缛糜费。所奉最高主神为婆罗摩,即大梵天(创造神)。另外两位主神是毗湿奴(保持神) 和湿婆神(破坏神),表示宇宙世界由产生到灭亡的过程性联系。基本教义是业报轮回,因果报应。所谓“业”,指人的实践结果。该教认为人因欲望而生的行动会造成不同的业。造业即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的体现是死后轮回,灵魂转世。现世的阶级、等级差别与压迫皆为前生注定, 而改变差别的希望则只能寄托于在现世行善守道,以便来世时来运转。婆罗门教是赤裸裸的统治阶级宗教,有一套关于种姓制合理性的解释。该教胡说四种姓系由众神所分割的原人(普鲁沙)肢体所生。婆罗门由口变成,刹帝利由双臂变成,吠舍由双腿变成,首陀罗由双脚变成。因该教保守、反动, 公元前 6—前 5 世纪时受到一些新宗教派别的抨击。孔雀王朝推崇佛教,使婆罗门教一度衰落。后来得到复兴,至 4 世纪笈多王朝时达到繁荣。随着各种宗教文献的编纂,宗教思想的改革,逐渐转化成今天在印度占优势地位的印度教。

(郭小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