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Li Hongzhang 1823—1901 ) 晚清军政重臣,淮军首领。字少荃, 安徽合肥人。 1847 年(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53 年(咸丰三年)随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8 年, 赴江西入曾国藩幕府。1861 年冬,奉曾国藩之命赴皖北募勇。以淮南团练为基础,仿湘军营制,编练成淮军。次年率淮军赴上海,在英、法、美侵略者支持下,与太平军激战。旋升江苏巡抚。大量购买洋枪洋炮,雇用外国军官, 装备和训练淮军。又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采取先剪枝叶、后图根本的作战方针,攻占太平军苏南根据地。在夺占苏州、常州一带之后,积极配合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由于认识到自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免于垮台和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与奕、曾国藩、左宗棠等一起,推行洋务运动。从 60 年代开始, 在上海、苏州创办小型洋炮局,仿西法制炮弹。1865 年(同治四年)署两江总督,将原办洋炮局分别合并扩充为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制造局,依靠进口原料,雇用洋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制造枪炮、弹药、轮船,用新式武器装备清军。1866 年,继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赴山东、直隶(今河北)、河南一带“剿捻”。在承袭曾国藩“剿捻”方略基础上,提出“扼地兜剿”的战略方针,部署重兵,先守胶莱河,继扼运河,在山东、江苏之间剿灭了东捻军。1868 年,又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等的配合下,集中 10 余万清军,在直隶、山东之间镇压了西捻军。1870 年,由于曾国藩的推荐,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朝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70 年代以后,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将洋务运动又推进一步, 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开始兴办民用工业,先后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与此同时,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外国军舰,修造旅顺、威海卫(今威海市)军港,在天津、大连、威海分别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水雷学堂,并抽调军官赴德国学习,仿欧式练兵, 于 1888 年(光绪十四年)编练成北洋海军。为早期北洋军阀的首领。在外交事务中,一贯主张妥协投降。1876 年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出卖大量主权。 1884—1885 年中法战争中,主张“乘胜而收”,以胜求和,与法国签订屈辱的《中法天津条约》(又称《中法新约》)。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 幻想“以夷制夷”避战求和,结果陷于被动挨打,招致陆军惨败和北洋海军覆没。以全权代表身份赴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后,在“联俄制日” 的思想支配下,于 1896 年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即《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以中俄共同防止日本侵略为幌子,出卖我国东北三省主权。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主张镇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支持“东南互保”。后被任命为全权大臣, 1901 年与奕一起,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德、意、

日、美、奥、西、荷、比 11 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进一步

加强对中国的统治,自此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 1902 年 9 月病死。谥号文忠。遗著辑为《李文忠公全集》。

(梁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