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艺术

(wang xizhi shufa yishu)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在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东晋宰相王导之侄,官至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王羲之生活在书法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中国汉字的字形在实践中几经变化,自甲骨文、大篆、小篆到隶、楷、行、草各种书体,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汉字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而且逐渐演变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汉魏以后,人们从注重汉字的形体结构美上升到追求汉字的神韵,以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趣和精神风貌。于是,书法名家迭出,涌现了蔡邕、张芝(东汉)、钟繇(曹魏)、卫瓘(魏晋)等代表人物。其中,曹魏太傅钟繇精于隶、楷、行书,发展秦汉以来所未有的楷法,对汉字的定型贡献尤大。王羲之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7 岁开始学书。其叔父王廙工书画,对他影响很大。他又得到女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卫瓘族孙女)的指导,大有长进。稍长,“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晋书·王羲之传》)。后来,他博采众家之长,变汉魏质朴古风,创造了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遂独占鳌头,备受大家推崇。王羲之早年书法不如庾翼、郗愔等,但他能勤学苦练。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我们如果都能这样勤奋,未必就落后于他。”他善于观察生活,从鹅划水的姿态领悟出笔势:食指高钩如鹅头昂扬微曲,无名指内钩如鹅掌撑地。运笔时如鹅两掌齐力拨水。至暮年,王羲之的书法臻于神妙,各种书体都有很高的造诣, 变化无方而又挥洒自如,出入意表而韵味无穷。有一次,他去一位门生的家, 见几案平滑洁净,一时书兴大发,就在几案上写起字来。但门生之父不懂书法,竟用刀刮去。门生见后懊丧连日。又有一次,他遇见一位卖竹扇的老妇, 就在每把扇上写上 5 个字。老妇见新扇尽着墨迹,很不高兴。他说:“你说这是王右军写的,每把卖钱百文。”果然,人们听说是王羲之书法,遂抢购一空。王羲之书法代表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对后代影响巨大。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下史论曰:“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 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 但真迹俱未流传下来。据说《兰亭序》的原本作为陪葬品随葬于唐太宗的陵墓中。传世的《兰亭序》、《丧乱帖》等多属后人摹本,散见于《淳化阁法帖》及宋以来诸集帖中。

(陈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