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规律

应该指出,无差异曲线是向下鼓出的。当我们沿着曲线向下和向右移动时——即增加食品的数量和减少衣着的数量——曲线的斜率更加趋于水平的数值。

曲线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形状,原因在于:这种形状符合于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一特点称为“替代规律”:

一种物品越为稀少,它的相对的替代价值越大;相对于数量越多的物品而言,它的边际效用就越上升。

例如,在图 19A—1 中,你是位于 A 点的消费者,你愿意用六单位衣着中

的三个来换取增加一个单位的食品。但是,当你已经达到 B 点时,你只愿牺牲剩下来的衣着单位中的一个单位来得到第三个单位的食品,即 1 与 1 之比的交换。为了第四个单位的食品,你仅愿意牺牲已经逐步减少的衣着数量的1/2 个单位。

如果把图 19A—1 或图 19A—2 的 A 和 B 点连接起来,我们会看到,连接线的斜率(去掉它的页号)的数值为 3。把 B 和 C 连接起来,斜率为 1;把 C 和 D 连接起来,斜率为 1/2。这些数值——3、1、1/2——不过是我们以前提到过的“交换条件”。

图 19A—1 增加一种物品的某些数量可以补偿失去的另一种物品的某些数量。

消费者喜受 A 的程度和他喜爱 B、C、D 的程度完全相同。造成同等满足程度的食品与衣着的各种配合可以画成一条平滑的“无差异曲线”(或被称为“效用等高线”)。该曲线根据替代规律而(向下)鼓出。替代规律的意义是:当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时,它的“替代比例”或“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递减。

然而,从 A 点移动到 B 点在曲线上是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如果移动的距

离较短,那末,交换条件为多少呢?如果消费者处于 A 点,我们让他移到 AB 之间的食品为 1/2 单位、衣着为 4 单位的那一点(该点没有在图上画出来), 那末,交换比例为 4。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沿着曲线移动的距离越短,交换条件越接近于差异曲线斜率的实际数值。①

① 无差异曲线斜率的实际数值的意义是:要想找到譬如说 B 点的斜率,可以拿一根直尺,使直尺与曲线相切于 B 点——即直尺仅在 B 点和曲线接触,既不在 B 点之 上,也不在其下。作出直尺的边与纵横轴相交之点。斜率为上述的纵轴交点至原点的线段与横横交点至原点的线段之间的比率。例如,在 B 点,斜率为6/4,即 。较高深的著作把无差异曲线上任何点的斜率称为某一点的“替代比例”或“边际替代率”,或

因此,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衡量两种物品的相对的边际效用或者一种替代的条件,根据该条件——在变动很小的情况下——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的少量减少来换取另一种物品的少量的增加。

以图 19A—1 的形式鼓出的无差异曲线符合于上述的替代规律。当你消费

的食品数量增加时——与此同时,你消费的衣着数量减少——只有食品必须变为相对的更加便宜才能使你用越来越多的食品单位来换取一单位衣着。无差异曲线的具体形状和斜率当然会由于消费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动,但是,在这本入门著作的论述中,把它的典型形状假设为图 19A—1 那样鼓出形态似乎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