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产量和总收益

在任何情况下,垄断者为了取得最大利润而企图生产的产量 q 是什么? 和该产量相应的垄断者所索取的最大利润的价格是多少?

分析的结果会表明,新的和原有的边际概念为理解利润最大化的过程提供了一把钥匙。

关于成本这一方面,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工具都已经在第二十一章有关成本的论述中加以介绍了(MC、AC、TC,等等)。

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从销售量或收益的分析开始。根据厂商的需求曲线 dd,我们知道了 P 与厂商所能卖掉的 Q 之间的关系。

表 23—3 用一家虚构的厂商说明这种关系,如表中的第(2)栏所示。图 23—4(a)画出了这个垄断者的需求曲线 dd(为了简单起见,假定它

是一条直线)。

表 23—3 的第(3)栏表明,如何用 P 乘 q 来得出该厂商的总收益(TR)。

例如,零单位的 q 带来的 TR=0;1 个单位带来的 TR

表 23—3 根据需求曲线的 P 和 q 的数字,可以算出边际收益的数值。

首先,用 P 与 q 相乘便得到总收益。为了得到边际收益,我们使 q 增一单位,计算它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差额。应该注意,MR 起先是正数,然而,当需求变为缺乏弹性之后,尽管 P 决不会成为负数, 但 MR 变成了负数。MR 处于 P 之下,其原因在于多出售一个单位的 q 就必须降低以前各单位的价格, 从而减少原有的数值[两行中间的边际收益的数值是根据图 23—4(a)的平滑的 MR 曲线算出来的]。

=180 美元 x1;2 个单位带来 160 美元 X2=320 美元的总收益。一般的公式是:

TR=p×q。总收益最初随着 q 的增加而上升,因

图 23—4 边际收益曲线来源于需求曲线

(a)梯形曲线表示由于每增加一单位的产量而增加的总收益,它是根据表 23—3[或根据图 23

—4(b)中的 TR]所计算出来的。从一开始 MR 就处于 P 之下,在实际上比直线的 dd 曲线要下降得快一倍。当 dd 变为缺乏弹性时, MR 变为负数。把增加的 MR 的梯形曲线熨平以后便得到平滑的 MR 曲线, 在 dd 为直线的情况下, MR 的斜率总是 dd 曲线斜率的两倍。[注意,平滑的 MR 曲线各点的数值和表23—3 的第(4)栏的数值正好相同](b)总收益曲线是穹形的——从零(这时 q=0)开始上升到最大点(这时 dd 的弹性为 1),然后再下降到零(这时 P=0)。TR 的斜率为熨平的 MR 曲线上各点的数值, 正和 TR 的非连续性的变动给阶梯形的 MR 提供数值一样。

为在这条需求曲线的最初富有弹性的区域,由于想卖掉较多的 q 而需要

降低的 P 是不大的。然而,当我们到达 dd 曲线的某一中间位置时,TR 到达它的最高点。这时,q=5,p=100 美元,TR=500 美元。超过此点,q 的增长便进入需求缺乏弹性的区域,现在,为了多卖出 1%的 q 而需要降低的 p 的百分比远大于 1%,以致价格下降使 TR 下降。表 23—4(b)说明 TR 是一条穹形曲线,它从零上升到 500 美元的最高点,然后下降到零点;此时的 p 已经小到几乎不存在的地步。

表 23—3 说明了一个重要的谬误:“想要得到最大利润的厂商总是索取情况所许可的最高价格,这就是说要索取尽可能高的价格。”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追求最大利润的人可能不是一个利他主义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傻瓜,索取尽可能高的价格,q 就一点儿也卖不出去, 也就根本得不到收益。

如果我们对上述原则重新加以解释,说所谓尽可能高的价格是指可能卖掉少量产品的价格,那末,湿然可以看到,即使用高价来卖掉一个单位产品也并不是取得最大利润的办法。即使我们(暂时)不计一切成本,如果我们想得到最大利润的话,那末,索取尽可能高的价格的正确解释也应该是在高额的 p 和高额的 q 之间加以最优的折衷。

回到表 23—3,P×q 的最高点处在 q=5 时。在这一点,需求由富有弹性变为缺乏弹性。

因此,如果一个垄断者没有生产成本,那末,它不是按最高价格出卖产品,而是按 TR 为最大时的价格,或者说按需求弹性从大于 1 转为正好等于 1 时的价格出售产品。

在论述重要的边际收益的概念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出售每一 q 时的价格可以被称为平均收益(AR),以便把它和总收益相区别。例如,用 q 去除

TR 便得到 P=AR(正和我们在过去用 q 去除 TC 而得到 AC 一样)。可以证明, 如果第(3)栏的数字放在第(2)栏的前面,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得出第(2) 栏的数字。为了检验这种理解,可以在第(2)栏和第(3)栏的空白处填上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