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想使利润最大化吗

在何种程度上厂商在实践上试图使其利润最大化?当他们试图这样做时,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

①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有限制的定价模型”。在本章结束部分的第 7 题中要探索这一方法。

给这些问题提供准确的答案并不容易。可以肯定,下面这种说法是对的: 如果一家厂商在计算成本和收益时,漫不经心,那末,达尔文式的适者生存的规律很可能把它清除出经济舞台。而且,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上,这种适者生存的作用对厂商会具有更大的力量。因此,试图生存下来的厂商就不能忽视它们的行动对利润的影响。

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每一个寡头或垄断者都力图用尽一切力量来从每一次交易中榨取最后一分钱的利润。一旦一个厂商得到了某种市场力量,它就开始能追求其他目标,而不是纯粹追求利润最大化。例如,如果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厂商决定把它的价格定的略低于使利润最大化的水平,那末,它就能出售更多的产品而不会破产。或者说,如果该厂商把它的价格定的略高于使利润最大化的价格,那末,它仍能卖掉相当数量的产品。

一个厂商为什么要背离纯粹的利润最大化呢?这里有两大类原因——受到约束的理性和其他可供选择的目的。

受到约束的理性这个词是指,人们或厂商不能总是按最大化或最优化的方式行事。人们只有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信息——因此,往往要作出不完善的决策。消费者不可找到绝对低价的一棵莴苣或一加仑汽油,因为那样做要占用他们的所有时间。寻求低价格或绝对最优化都需要稀缺的时间和资源。而作出决策和所有其他有价值的商品一样必须定量分配。

由于完全的理性代价高昂,所以,人们或厂商必须满足于次优的决策。此外,在某些重复发生的情况下,使用“经验的成规”——或者简单化的决策规律——是一种高度节省时间的决策方法。即将讨论的用加值办法决定价格就是根源于受到约束的理性的“经验的成规”的一个例子。

厂商并不总能使其利润绝对最大化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有时还有可供选择的其他目的,回想一下第二十章所说的,现代大公司表现出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们的动机与股东的动机会有所不同吗?股东主要关心高股息和股票价格上升。但是,经理们的动机则是想统治一个大企业——这就象国王想统治一个大帝国一样。此外,他们会避开有风险的投资,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企业失去它的全部财产,经理们就会失去他们的工作。而董事们又想从股东的收入中得到更丰厚的薪金和奖金。

虽然有些可供选择的其他目的可能是无所谓的,但经理们与所有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冲突却可以引起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果由于经理们担心重大损失的可能性而使厂商避开一些有价值但有风险的投资,那末,发明与创新的速度就可能会放慢。从整体上看,这种避免风险的作法可能会限制生产率的增长,从而有损于一国的生活水平。为了避免这种后果,公共政策应该能够保证:如果经理们表现出过度的谨慎和技术上的懈怠,那末,不同类型的厂商——小厂商、外国厂商、私人所有的厂商——就能够不失时机地扑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