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
(Angiospermae)植物的一门。又称木兰植物门。与裸子植物都产生种子,以种子进行繁殖,合称种子植物,恩格勒系统作为一门,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作为二个亚门,现多数学者主张各自成为一门。和裸子植物主要区别是胚珠包藏在子房里,形成果实。被子植物是现代植物界中最高等、最繁盛、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经济意义最大的一个类群。主要特征是:(1)具真正的花,故又称有花植物;(2)具雌蕊,胚珠包藏在子房里,形成果实;
- 出现双受精现象,当 2 个精子进入胚囊后,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
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 2 个极核结合形成胚乳,胚乳的出现为被子植物提供了较强的生活力;(4)孢子体高度发达,根、茎中结构分化精细,输导组织的木质部中具导管,韧皮部具有伴胞,生理机能的效率高,适于各种生活环境;(5)配子体进一步简化,颈卵器、原叶体已不存在。约 300 科,
22 万种植物,我国有 3 万种。通常分为双子叶植物纲(或称木兰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或称百合纲)两大类。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有多种经济植物,如粮食、油料、纤维、糖料、香料、鞣料、木材、蔬菜、橡胶及药用植物等。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按照植物亲缘关系所建立的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的系统。自 19 世纪后半期以来,有许多植物分类学家,根据各自的系统发育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被子植物系统,但由于有关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当前在我国较为流行和应用的有下面几种系统。
恩格勒分类系统 是德国著名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柏兰特
(R.Prantl)于 1897 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将植物分成 13 门,前 12 门为孢子植物,
第 13 门为种子植物门(又称有管有胚植物、显花植物),下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亚门,其纲要如下:
种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亚门:科得狄纲、本内苏铁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等 6 纲。
被子植物亚门:2 纲,55 目,304 科。单子叶植物纲:包括 11 目,45 科。
双子叶植物纲:2 亚纲,44 目,259 科。
原始花被亚纲(离瓣花亚纲):33 目,202 科。后生花被亚纲(合瓣花亚纲):11 目,57 科。
恩氏系统是根据假花说的原理,认为无瓣花、单性化、风媒传粉、木本等性状是原始的特征;认为有花瓣、两性花、虫媒传粉是进化的特征。为此把柔荑花序类植物(胡桃科、壳斗科、木麻黄科⋯)当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进化的类型。1964 年,在《植物分科志要》第 12 版中,对原系统作了一些修订,将单子叶植物纲移到双子叶植物
纲的后面,把植物界分为 17 门,被子植物独立成为被子植物门,目科作了调整,分为 2 纲,62 目,344 科。这个系统在世界各国影响极大。在我国,多数植物研究机关和大学生物系标本馆和出版的分类学著作,被子植物各科多按恩氏系统第 11 版排列,如中国植物志、秦岭植物志、内蒙古植物志、河北
植物志、北京植物志等。
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英国学者哈钦松(J.Hutchinson)于 1926 年和 1934 年先后出版《有花植物科志》的第一册和第二册,并在 1959、1973 年修订第二版和第三版。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被子植物系统,主要特点是以真花学说为基础,认为两性花、木本、花各部分分离、不定数的为原始,而单性花、花部结合、有定数、草本为次生,花部螺旋排列比轮状排列原始。把双子叶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两大支,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认为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这个系统在我国也有一定影响,如北京大学生物系、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标本馆,科的排列均采用此系统,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云南植物志也采用这个系统。科的数目由原来 332 科增加到 411 科。
图 1 哈钦松被子植物系统图
图 2 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系统图
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美国学者克郎奎斯特(A.Cronquist) 1958 年发表其系统,其后于 1968、1981 年进行了修订。大纲如下:被子植物门包括 11 亚纲,83 目,383 科,16.5 万种植物。木兰纲(即双子叶植物): 包含 6 亚纲,64 目,318 科。即木兰亚纲、石竹亚纲、金缕梅亚纲、蔷薇亚纲、五桠果亚纲、菊亚纲。百合纲(即单子叶植物纲):包括 5 亚纲,19 目, 65 科约 6 万种植物。即泽泻亚纲、槟榔亚纲、鸭跖草亚纲、姜亚纲、百合亚纲。这个系统近年在我国有较大影响,各级分类系统的安排上较为合理,科的数目及范围较适中,有利于教学使用。近年来高校一些植物学教科书中, 被子植物的讲授多数采用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