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
环节动物门,寡毛纲(Oligochaeta)动物的通称。穴居土壤中的称陆蚓, 生活在水底的称水蚓。世界上已发现蚯蚓 2700 多种,我国有 22 属,约 200
种。小的只有 20 毫米,最大可达 1 米以上。身体各节形态相似,成熟个体的体前端有一小段肿胀部分,色暗,称环带(clitellum),可分泌粘液,形成卵茧,产卵于其中。体表一般可见受精囊孔、雌性生殖孔、雄性生殖孔、背孔等。口位前端,口前有一小突起状的口前叶,可蠕动,有助于摄食,肛门开口于体末。消化道分化为口腔、食道、砂囊、胃、肠、直肠等部分,吞食土壤,摄食其中的有机物质,或食植物枝叶碎片等。以皮肤呼吸,体表总保持湿润。昼伏夜出。排泄为后肾管。真
环毛蚓外形(A)及体前端腹面观(B) 1.受精囊孔 2.雌性生殖孔 3.雄性生殖孔
体腔发达,闭管式循环。消化道背面有背血管,腹面有腹血管,靠近腹面体壁为神经下血管;连接背腹血管的为数对粗大的环血管,可搏动,称心脏; 背血管与神经下血管以壁血管相接。通过体壁的毛细血管进行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肾管的毛细血管排除代谢产物入肾管。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产卵于卵茧内,在土壤中孵化,直接发育成小蚯蚓。神经为一典型的索式神经。体壁肌肉发达。有环肌和纵肌,体可伸长缩短,可粗可细。体壁有刚毛,辅助运动。在土壤中灵活穿行,使土壤疏松,可改土造肥,有利农作物生长。体含蛋白质丰富,可作为饲料。能吞食各种有机物,保护环境。因此,人工养殖蚯蚓业,在各国大量兴起。环毛蚓( Pheretima )、 异唇蚓
(Allolobophora)、双胸蚓(Bimastus)、杜拉蚓(Drawi-da)及爱胜蚓
(Eisenia)等,在我国较常见。
水蚓生活在水底泥沙中,体细长如线,多为红色。有的尾端有细丝状鳃, 如尾鳃蚓(Branchiura);有的前端具鳃,如头鳃蚓(Branchiodrilus); 有的细长无鳃,体末端呈喇叭状,称水丝蚓(Limnodrilus);有的体微小, 长 2~4 毫米,体节不明显,如颤体虫(Aeolosoma)。水蚓类为鱼类的天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