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斯曼

(August Weismann,1834~1914)德国动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生于法兰克福,卒于弗赖堡。先在哥廷根(Göttingen)大学学医,后在吉森(Giessen)大学随动物学家洛伊卡特(K.G.Leuckart)学习动物形态学和胚胎学。曾在弗赖堡(Freiburg)大学任助教授、教授。早期从事水母生殖细胞发生问题的显微镜观察研究。1874 年后因视力严重衰退不得不中止实验工作转而致力于遗传、发生和进化的理论研究。多年讲授达尔文进化论, 直至 1912 年退休。1892 年出版《种质论——一种遗传理论》( Das Keimplasma,EineTheorie der Vererbung)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种质学说”。他把生物体分为体质与种质两大部分,把种质称为“遗子”(id),存在于细胞核中,许多遗子集合成染色体,称为遗子团(idant)。遗子又分成许多称为“定子”(determinant)的小单位,定子再分为更小的“生源子”

(biophbore),后者是生命的最小单位。在受精卵中包含着无数的定子及其生源子。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定子可分散到身体各个细胞里。生源子能通过核膜进入细胞质,使定子活化,从而确定细胞的分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形态特征。他认为种质是连续的,种质决定体质。坚决反对后天获得性状的遗传, 并以连续 22 代切去鼠尾而其后代仍是正常尾巴的实验,证明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他积极支持并拓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不但个体、而且器官和种质都受选择法则的支配;种质细胞中各个定子吸收营养的同化力和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同化力强、位置有利的定子在竞争中会被选择,由它决定的器官就较健壮而得到进化,反之就趋于萎缩。虽然他将生物体截然分为体质和种质两部分并不符合实际,但他的种质论启迪了人们去深入研究遗传物质,以至后来相继发现了基因和 DNA 的遗传效应,这在历史上是有功绩的。主要著作还有《进化论演讲集》(Vor-träge über Deszendenztheorie)

(190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