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病毒

(viroid)能侵染某些高等植物的非细胞形态病原体。作用类似病毒, 但没有蛋白质外壳,是一类较小的核糖核酸(RNA)分子。1971 年首先在患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病薯中发现。这种病原体对 RNA 酶极为敏感而不被蛋白酶或脱氧核糖核酸(DNA)酶破坏,分子量约为 120 千道尔顿。对它研究较多的第纳(Theoder Diener)把这类感染因子叫做类病毒,以和病毒区别。在电子显微镜下把变性的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类病毒(PSTV)和双链 DNA 相比较, 推测它是单链环形 RNA 分子。后来经过序列测定证实,PSTV 是自身碱基序列高度互补的环状 RNA,含 359 个核苷酸,其最可能的二级结构是由许多短双链区和短不配对区交替排列形成的,可构成天然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所显示的棒状结构。20 世纪 70 年代还发现一些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植物病害是类病毒引起的,如椰子死亡病类病毒曾杀死菲律宾岛上约 3000 万株椰子树。

目前已发现近 20 种类病毒,其中有 10 几种已测定了一级结构。它们都是高度自身互补的单链闭环 RNA。此外,某些引起巨大经济损失的类病毒

类病毒

核苷酸数目

柑橘裂(剥)皮病类病毒( CEV )

菊花矮缩病类病毒( CSV )

371

354

椰子死亡病类病毒( CCCV )

246

黄瓜苍白病类病毒( CPFV )

303

啤酒花矮化病类病毒( HSV )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类病毒( PSTV )

297

359

绝大多数类病毒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它们的棒状结构中心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区域。包括 PSTV 在内的几种类病毒没有翻译起始密码子和 mRNA 的其他调控序列,现认为,类病毒不能编码蛋白质。对类病毒的复制、致病机制和起源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