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基础知识

生物学基础知识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既是学术上的术语,将随生物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又是教学上的术语。在选择基础知识方面,其深度和广度要受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的指导和约束,并将随教育科学的发展而变化。以遗传学为例,在本世纪 40 年代,人类只知道基因是传递遗传性状的东西,但不知它的结构;50 年代,人类第一次弄清遗传的重要物质基础——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基础知识就向微观方面深入一大步;80 年代,人们发现两线谱的 DNA,这是轰动世界的一个突破。同样,在几十年前,人类对动植物的研究,还不能摆脱“分割”状态,不能把它们(包括人类在内)纳入统一的生态系统中。当前人们介绍有关动植物知识时,就必须增加生态学方面的内容,基础知识又向宏观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在教育论方面,以教育目的的演变为例。几十年以来,生物学的教学目的除了德育外,就是传授生物学知识,现在又提出培养能力的任务(这是极其重要的)。出现了“知识—能力—德育—体育”这一生物学教学目的的四边形。在这个四角关系中,它们是既统一又矛盾的,现实的任务是用解决矛盾的方式求得相对的统一。培养能力的任务需要时间来保证,基础知识的加深加广,似乎也必须多用掉一些学时。但是学习年限已近饱和状态,课程时数已无法按比例增加。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似乎是基础知识内容的少而精。“少”不是消极的权宜之策。在普通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中,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都不是越多越好,“地基的深度要恰如其分,过深则是浪费,”教学也是如此。“少”也不是课本内容的随意删节,而是以精为前提。精是内容现代化和学习牢固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