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
(pain)疼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或防御性机制,每当组织受到损伤时就产生疼痛,此种感觉可引起机体的反应以除去疼痛刺激。此外,许多身体的疾病也可以引起疼痛,起着报警的作用。
痛觉的特点(1)不要求特殊的适宜刺激:一切刺激物如机械、温度、化学等只要能达到一定刺激强度,均可引起痛觉。(2)缺乏适应性:如牙痛、头痛等可延续数小时,甚至数日。只要致痛病因不除去,就存在痛的反应。
- 常伴有情绪反应:包括疼痛的各个方面,如痛苦、焦虑、喊叫、抑郁、恶心和全身肌肉敏感性过度增高等。在同等强度的痛刺激情况下,这些反应在不同个体有很大的差异。
痛觉的分类 痛觉可分为躯体痛及内脏痛两大类。躯体痛:又可分为体表痛及深部痛。体表痛又可分为快痛及慢痛。快痛定位明确,为一种尖锐的刺痛,潜伏期短,当刺激撤除后即可不痛;慢痛为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潜伏期长,可持续长达数秒或更长。实验证明,传导快痛的主要为 Aδ类有髓纤维;传导慢痛的主要为 C 类无髓纤维。在皮神经中,大约有 50%的纤维为C 类纤维。其中一部分为离中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皮肤血管和毛囊的平滑肌;另一部分为传送痛觉的向中纤维。痛觉的感受器装置称为游离末梢, 呈游离状态分散在皮下和深部组织内。内脏痛:内脏上分布有许多痛觉感受器,其传入纤维大部分混合在交感神经中,然后由背根进入脊髓。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可以引起疼痛。盆腔器官的疼痛感觉主要由副交感神经(盆神经) 传入脊髓,然后再上传至大脑高级部位。内脏受到伤害性刺激或发生病变时, 疼痛的定位很不明确,常常涉及体表,称为牵涉性痛(见牵涉性痛)。
镇痛 临床一直采用药物止痛(如应用吗啡全身镇痛,使用普鲁卡因局部镇痛)或神经外科手术止痛(如切断或损毁痛觉通路)两种方法,其作用原理为阻断、破坏或压抑有关痛觉冲动的发生、传导或中枢的感觉整合机能。现已知脑内有一些结构的兴奋活动可以阻遏痛觉的整合,兴奋外周的传入粗纤维(如刺激穴位,刺激脊髓背索),刺激尾核头端、下丘脑外侧区以及中脑中央被盖区等部位都可在不同程度上产生镇痛的效果。此外近年来发现, 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神经元的末梢可以释放吗啡样物质(多肽类化合物,如内源性阿片肽),而且大脑的许多部位的神经元胞体上具有吗啡受体(阿片受体)。吗啡样物质作用于相应的受体也会产生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