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

(excitability)可兴奋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

兴奋性的指标 强度-时间曲线可以全面地反映组织的兴奋性。但要在每一场合下,特别当兴奋性发生迅速变化时进行测定,实际上是有困难的。因此,一般选择曲线上的一点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常用的指标有两种:

图 1 强度-时间曲线

  1. 基强度 T.时值,即在 2

    倍基强度的作用下,刚能引起组织反应所需的最短刺激持续时间

阈强度 测定的方法为固定一适当的刺激作用时间,然后由低到高逐渐增加刺激强度,测出刚能引起反应所需的最低强度,即为阈强度。阈强度越低, 表明组织越易兴奋,即兴奋性越高;如阈强度越高,说明组织越不易兴奋, 即兴奋性越低。

时值(chronaxy)当刺激强度为基强度的 2 倍时,刚能引起反应所需的最短刺激持续时间称为时值。测定的方法为先用持续时间较长的刺激求得基强度,然后将刺激强度固定为基强度的 2 倍,再改变刺激作用时间,测得刚能引起反应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即求得时值。刺激强度之所以要固定为基强度的 2 倍,如图 1 所示通过纵坐标上 2 信基强度的 B 点作一条横坐标的平行线,正好相交于强度-时间曲线的接点 C,此处的曲线的斜率较小,由 C 向下作垂直线与横坐标的交点正是时值,可见测定误差最小。时值小表示兴奋性高;时值大表示兴奋性低。

兴奋性的变化 在单个阈上刺激引起组织一次兴奋后,组织兴奋性变化相继经历四个时期: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紧接兴奋之后,出现非常短促的绝对不应期,历时 0.3 毫秒,兴奋性由原有水平(100%)降低到零, 无论第二次施予的测试刺激的强度多大,都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相当于峰电位的一段时间。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紧接绝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性开始恢复,但需要高于阈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此时期为相对不应期,历时 3 毫秒,相当于负后电位开始的一段时期。

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当相对不应期过去之后,组织的兴奋性并不停留在正常水平,而是进入一个较正常情况更易引起兴奋的时期,称为超常期。利用低于正常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第二次兴奋,历时约 12 毫秒,相当于负后电位时期。

图 2 哺乳动物 A 类神经纤维在单个阈上条件刺激后兴奋性变化曲线纵坐标表示兴奋性变化的百分比值,原先的兴奋性为 100%。绝对不应期未表示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超常期以后,组织的兴奋性又开始降低,

称为低常期。只有用高于正常阈值的刺激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历时约 70 毫秒,相当于正后电位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