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由头壳的上唇、舌及头部 3 对附肢特化成的上颚、下颚及下唇构成。昆虫的食性不同,取食方式也各异,经过长期适应, 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口器。一般可分为取食固体食物的咀嚼式口器和吸吮液体的吸食式口器。吸食方式有虹吸、刺吸、舐吸、刮吸等。咀嚼式口器为最原始类型,其他口器均从咀嚼式演化而来。防治昆虫的方法与昆虫的口器类型有着密切关系。

■各类型的口器

A.咀嚼式口器 B.嚼吸式 C.刺吸式D.舐吸式 E.虹吸式

1.轴节 2.茎节 3.内颚叶 4.外颚叶 5.下颚须 6.后颏 7.前颏 8.侧唇舌 9.下唇须

  1. 上唇 b.上颚 c.下颚 d.下唇 e.舌

咀嚼式口器 可嚼碎固体食物的口器,能嚼食叶片,蛀食茎杆、果实、种子、切根等,危害植物,是口器的最基本类型。如蝗虫的口器。上唇为薄片状,内壁膜质,有细毛和感觉器;上颚 1 对,坚硬,适于咀嚼;下颚 1 对, 有协助上颚刮切食物和握持食物的作用;下唇为口器的最下部分,可以托挡食物。舌为一袋状结构,有味觉功能,一般附在下唇的内侧。

嚼吸式口器 有咀嚼和吸食两种功能,如蜜蜂口器。特点是上颚发达, 能嚼碎固体食物,下颚和下唇的一部分特化成可吸吮的喙,二者间形成食物道。平时下颚下唇分开,弯折在头下方,此时上颚才发挥咀嚼作用。

刺吸式口器 蚊、蝉、蚜虫、蝽、臭虫、蚤、虱等口器属此类型,适于吸食植物汁液和人畜血液,但各有差异。如蚊的口器上下颚及舌特化成细长针状,下唇形成一凹槽,上唇覆在下唇上,5 条口针即藏在槽内。口针可刺破植物表皮或人畜皮肤。上唇和上颚间形成食物道。吸食植物汁液或人畜等血液。

舐吸式口器 如蝇类口器。特点是上、下颚退化,上唇短小,下唇特化成喙,喙端有 2 唇瓣,上具细沟。液体或微细食物粒,可自唇瓣间的间隙进入食物道(上唇与舌之间形成)。消化道的咽部背肌发达,形成特殊的食窦, 有抽吸作用,可将食物经喙吸入食道,进入胃肠中。

虹吸式口器 上唇、下颚及下唇均退化,仅由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虹吸式的喙,食物道即在其中。如蝶、蛾类的口器。适于吮吸花蜜和液态食物。昆虫的足 昆虫成虫具有 3 对胸足,为运动器官,多用于行走。足着生在胸节的侧腹面,胸侧板与腹板之间,基部以膜与体壁相连,形成一膜质的基节窝。典■

图 1 胸足的构造

型的胸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及前跗节(包括 1 对爪和 1 中垫

构成,但在原尾目、弹尾目等原始昆虫中为 1 爪状物)组成。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环境和不同生活方式,前胸足和后胸足往往发生特化,形成功能不同的各种类型的足。

步行足 最普通的胸足,各节细长,无特化,用于行走。适于慢走的如瓢甲、叶甲;适于快走的如步行甲、■蠊。

跳跃足 后足特化形成,腿节特别发达,胫节细长,适于跳跃。如蝗虫、

蟋蟀的后胸足。

开掘足 前足特化,足短而粗壮,胫节膨大,宽扁,外缘具坚硬强大的齿,似钉耙状,适于掘土。如蝼蛄的前胸足。

捕捉足 前足特化而成,基节长,腿节发达,腹缘有槽,胫节腹侧有两排刺,弯折时正好嵌入腿节槽内,形如折刀状。腿节和胫节上的刺可帮助挟持猎物。螳螂、蝎蝽的前胸足属此。■图 2 各种类型的足

A.步行足 B.跳跃足 C.捕捉足D.开掘足 E.游泳足 F.抱握足G.携粉足 H.攀缘足

游泳足

大多为后胸足特化形成,足细长,胫节、跗节上有长的缘毛,适于划水。如仰蝽、龙虱的后胸足。

携粉足

蜜蜂、熊蜂的后胸足属此。胫节端部短而宽,外面光滑,略凹陷,边缘有长毛,构成一携花粉的“花粉篮”。基跗节长而扁,内面具成排的硬毛, 可梳集粘在体毛上的花粉,称为“花粉刷”。

攀缘足 虱的胸足属此。跗节只 1 节,前跗节为 1 大的钩状爪,胫节宽大,

外缘有 1 指状突。爪向内弯时,爪尖可与胫节的指状突相接,成钳状,可抓住寄主的毛发。

抱握足 跗节膨大,其上有吸盘状构造,交配时可抱握住雌虫。如雄性龙虱的前胸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