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的分类
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分类 一般来说,高等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突触接触形式有三种(图 2):(1)轴突-树突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2)轴突-胞体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3)轴突-轴突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轴丘或轴突末梢相接触。除上述三种主要突触形式外,电镜下观察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组织时,发现神经元之间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彼此形成突触,如树突-树突型突触、树突-胞体型突触和胞体-胞体型突触等。但这三种突触常为生物电传递突触,其结构特征是突触间隙极窄, 只有约 20~30 埃。它们联接的形式为低电阻的缝隙联接。生物电冲动的传导和离子交换可以横过此间隙进行,是一种电传递型式。电传递的特点是快速同步,基本上无突触延搁。近年来在哺乳类动物,如猴、猫、大白鼠、小白鼠等脑各部某些细胞均曾发现存在有缝隙联接。
根据突触的结合形式分类张香桐(1952)根据大脑皮质锥体细胞上的突触结合形式,将突触分为:(1)包围式突触。一个轴突末梢的许多分支密集地贴附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上,这种结合形式使兴奋易于总合,相当于轴突- 胞体突触。(2)依傍式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的某一点相接触,这一结合形式起易化作用,相当于轴突-树突突触或轴突-胞体突触。
根据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机能活动的影响分类(1)兴奋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2)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突触传递过程与原理 当神经冲动传导至其神经末梢时,使突触前膜去极化,使其通透性发生改变,对 Ca2+的通透性增加。Ca2+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小体膜内。由于 Ca2+的作用,促使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紧密融合,并出现破裂口,将突触小泡内所含之化学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去。递质经弥散通过突触间隙抵达突触后膜,立即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局部的突触后电位,进而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