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特殊结构
只有部分细菌细胞具有的结构。有些细菌,除细胞的基本结构外,还有一些特殊结构,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和伞毛,有的具荚膜或粘液层,有些细菌产生芽孢等。
鞭毛(flagellum)运动性细菌细胞的表面着生有一根或许多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的丝状结构,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种的特征,具有分类鉴定意义(图 1)。根据鞭毛数目和着生情况,具鞭毛的细菌可分为:偏端单生鞭毛菌,在菌体一端只生一根鞭毛,如荧光假单孢菌;偏端丛生鞭毛,菌体一端生一束鞭毛,如铜绿假单孢菌;两端丛生鞭毛菌,菌体两端各具一束鞭毛,如红色螺菌;周生鞭毛菌,菌体周身都生有鞭毛,如大肠杆菌。
图 1 细菌鞭毛的着生类型
杆菌有的具鞭毛,有的不具鞭毛;螺旋菌和弧菌一般都具鞭毛;球菌中只有尿素八叠球菌有鞭毛。鞭毛约占菌体干重的 1%,长度往往超过菌体的若干倍,最长可达 70 微米,直径一般为 10~20 纳米(nm),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鞭毛蛋白(flagellin)是一种很好的抗原物质,称 H(Hauch)抗原,各种细菌的鞭毛蛋白由于氨基酸组成不同,导致抗原性质上的差别,故可用血清学反应进行细菌分类鉴定。一根完整的鞭毛,可分为鞭毛丝、鞭毛钩、和基体三部分(图 2)。鞭毛丝,亦称丝状体或轴丝,位于鞭毛末端, 是一条中空的螺旋丝状结构;鞭毛钩,亦称钩状体,是连接于鞭毛丝基部的一个弯曲的筒状部分;基体又称生毛体或基粒,连接于鞭毛钩的下端,其结构包括一条中心杆及连接于其上的 2~4 个环。鞭毛通过位于细胞膜内侧的基体与菌体相连,并通过鞭毛的转动使菌体迅速运动。
伞毛(pili) 即繖毛,亦称纤毛。着生于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的丝状体。类似于鞭毛,但数目比鞭毛多,比鞭毛细、短且直硬,与运动无关。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尤其是肠道细菌和某些假单孢菌属的菌株,以及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具有伞毛。根据其形态、分布数目、吸附特性等,可分为 6 型。其中最常见的是 I 型伞毛,它能牢固地吸附在动、植物、真菌以及许多其他细胞上;有的具伞毛的细菌大量生长时,相互纠缠在一起,形成菌醭,漂浮于液体表面。与细菌结合有关的伞毛叫性伞毛(sex pili),在性质粒(F 因子) 控制下形成,故又称 F 伞毛。性伞毛较长、数目少,在大肠杆菌有 4 根。细菌接合时,具性伞毛的雄性菌株可通过性伞毛将遗传物质传递给雌性菌株。
芽孢(spore)某些细菌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柱形的休眠体。由于它位于细胞内,为区别放线菌、霉菌等形成的分生孢子,故又称内生孢子(endospore)。芽孢有厚而致密的壁,不易着色, 用电镜观察可见,成熟的芽孢具多层结构(图 3)。芽孢形成的位置、形状、大小因种而异,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图 4)。产生芽孢的杆状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和芽孢乳杆菌属( Sporolactobacillus);球菌中产芽孢的仅芽孢八叠球菌属
(Sporosarcina)。形成芽孢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这些条件因菌种而异。
例如炭疽芽孢杆菌在有氧(O2)条件下才能形成芽孢,而破伤风芽孢杆菌则在无氧条件下形成芽孢。芽孢对恶劣环境条件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尤其耐高温。如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芽孢,在沸水中可存活 6 小时,在 180℃的干热中,10 分钟仍可存活。在一定条件下,芽孢保持活力数年至数十年之久。高温灭菌的主要目的就是杀死细菌的芽胞。芽孢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新个体, 但一个芽孢只产生一个营养体,所以芽孢不是一种繁殖方式。对细菌芽孢知识的了解,在科研和生产上都十分必要。
荚膜(capsule)有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松散、透明、粘液状或胶质状的物质。其化学组成主要是多糖,有的也含有多肽、蛋白质、脂类、脂蛋白、脂多糖等等。荚膜在细胞表面存在的状况有: 第一,荚膜或大荚膜,具有一定外形,厚约 200 纳米,相对稳定地附着于细胞壁外,与细胞结合力较差,通过液体震荡培养或离心便可得到荚膜物质; 第二,微荚膜,厚度在 200 纳米以下,与细胞表面结合较紧,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可用血清学方法证明其存在,易被胰蛋白酶消化;第三,粘液层, 没有明显边缘,且可向周围环境扩散,并增加培养基粘度;第四,粘接物, 局限化的粘液层,其附着性粘液物并非在整个细胞表面产生,而是局限于一个区域,通常是在一端,使细胞特异性地附着于物体表面。在固体琼脂培养基上,产荚膜菌由于有粘液物质,形成的菌落表面湿润、有光泽、粘液状, 称为光滑型(smooth),即 S 型菌落;失去荚膜,形成的菌落表面干燥、粗糙,称为粗糙型(rough),即 R 型菌落。产生荚膜是微生物的一种遗传特性, 是种的特征,但并非细胞绝对必要的结构。失去荚膜的变异株同样能正常生长。用能水解荚膜物质的酶来处理有荚膜菌,并不能杀死细胞。荚膜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例如肠膜明串球菌,只有生长在含糖量高,含氮量较低的培养基中才能产生大量荚膜;又如炭疽杆菌,在人和动物体内,或者在二氧化碳分压较高时才形成荚膜。荚膜是细胞外碳源和能源性贮藏物质,可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能增强某些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使之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例如能引起肺炎的肺炎双球菌Ⅲ型,如失去荚膜,则成为非致病菌。有些具荚膜的病菌并非荚膜本身有毒,而是利于在人体内大量生长繁殖。有些细菌能借荚膜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引起龋齿。荚膜物质有的具有抗原性和半抗原性,可用血清学反应进行细菌鉴定。例如炭疽杆菌,由于荚膜化学组成的微小差异,通过荚膜膨胀试验,可将其分为 70 多个型。产荚膜细菌常给工业生产带来损失;但肠膜明串珠菌的荚膜物质葡聚糖,是生产代血浆的主要成分——右旋糖酐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