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
(migration)鱼类在其一生的生命活动中,在一定时期,沿着一定路线, 进行集群的迁徙活动。根据洄游的不同情况,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生殖洄游 鱼类性成熟后,按其遗传特性和生理变化,要求具备一定条件的产卵场以供产卵繁殖,从越冬场所或索饵场所成群结队向产卵场地进行的迁徙。生殖洄游可以只在海中进行,例如大、小黄鱼;也可以只在淡水中进行,例如青、草、鲢、鳙;或者由海洋到江河,称为“溯河洄游”,如大麻哈鱼从鄂霍次克海游至我国黑龙江、松花江产卵,亲鱼产卵后,体力消耗殆尽,相继死亡,仔鱼在河水中过冬,明春入海成长,可谓“生于河,死于河,育于海”者;相反的情况是由江河到海洋,称之为“降河洄游”,如鳗鲡,分别生活在欧洲或北美的江河中,产卵时聚集成大群,游向大西洋深海处产卵,仔鱼经变态后,从江河口而入河流淡水中生长,可谓“生于海,死于海,育于河”者。
索饵洄游 鱼类常因追寻食物而进行的集群迁徙。一般鱼类在进行生殖后,消耗大量体力,它们通过索饵洄游,摄取大量食物,准备越冬。也有一些鱼类在生殖洄游前进行索饵洄游,积累营养为繁殖后代打下基础。
越冬洄游 成鱼和幼鱼从肥育场地向越冬场地迁徙,聚集到水温、水底地形适宜的区域越冬。
研究鱼类洄游的规律,不仅是鱼类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是渔业生产上重大的实际问题。掌握洄游的规律,就能正确地规定渔汛期和渔场的位置,这与提高捕捞量以及鱼类资源的保护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