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落

(abscission)植物的器官(叶、蕾、花、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自然分离的现象。它可由衰老或成熟以及环境的信号(如缩短日照长度) 所启动。外界条件的恶化(如缺乏水分或无机营养等)也会引起。是适应性的表现,有利于植物种的保存。双子叶植物的叶柄、花柄在其基部一般具有离区。组成离区的薄壁细胞通常小于周围的细胞,单个的维管分子也较短, 此外,维管束中可能没有纤维。现已证明内源乙烯是控制叶子脱落的主要激素。离区远轴端的衰老细胞产生相对高水平的乙烯,在离区近轴端有特殊的对乙烯起反应的靶细胞,在乙烯的作用下,这些细胞扩大,并产生和分泌(通过质膜仅或主要向一侧壁分泌)多糖水解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纤维素酶),由于酶的催化活动,使壁的中胶层和细胞壁基质结构疏松,细胞变软并与远轴端细胞不粘合形成离层。这时只靠维管束连接,以后叶子脱落纯属机械的作用,不仅是重力及风的作用,而且还有上述扩大的细胞的压力, 以及衰老组织脱水,综合起来成为断裂的机械力量。有人指出叶衰老时能导致其脱落,是由于此时叶片合成生长素的量减少,通过叶柄向外输出量也降低,使得离区生长素含量下降,这种下降能使离区细胞对乙烯的敏感性增加, 引起上述乙烯的作用所致。在叶片活跃生活时期,叶片合成生长素通过叶柄向外输出,叶不脱落,认为是由于生长素使离区细胞失去对乙烯的敏感性所致。所以,乙烯及生长素都参与对叶脱落的控制。现在认为脱落酸的控制作用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