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调节

(regulation of population)种群数量变动取决于其出生与死亡,移入与移出的情况,凡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因索,都能对种群数量的调节发生作用。例如,东亚飞蝗的大发生与干旱有关,异常严寒的冬天会使灰鹭的种群数量下降,大雨能消灭大量蚜虫,可见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有调节作用。种间的相互作用也在调节种群密度。如云杉种子丰收,松鼠数量就于次年大增,云杉种子歉收,其数量随之下降;引进澳洲瓢虫后,吹绵介壳虫的危害就受到抑制;利用粘液瘤病毒也控制住澳洲野兔的数量,可见捕食和疾病的调节作用也很重要。种群内部也通过行为、内分泌和遗传等途径调节自身的密度:如领域性行为常使种群中“多余的”个体无处繁殖, 甚至被天敌淘汰,从而避免种群密度过大。树鼩在种群密度过高时会互相残杀,由于受内分泌调节的影响,还进一步引起性腺萎缩和肾组织破坏等症候, 最终导致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上升。许多学者认为,当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降低时,自然选择压力松弛,种群中遗传质量差的个体也能存活。但当条件回复正常时,由于自然选择压力增加,体质差的个体就遭淘汰,从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研究种群调节机制时,既要考虑单个因素的作用,更要研究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