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模型

(double helix model)又称沃森-克里克模型(Watson-Crick Model), 1953 年美国的沃森(J.D.Watson)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H.C.Crick)提出的双链 DNA 结构模型。其要点是:(1)DNA 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均为右手螺旋并缠绕同一个假想轴。两条链间有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2)两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带负电荷)相?间排列构成的主链在螺旋的外侧,面向周围的水,两条链的疏水嘌呤和嘧啶碱基则堆积在双螺旋的内部。(3)两条链上的碱基原子处在同一平面上,并通过氢键连接互相配对。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鸟嘌呤(G)和胞嘧啶(C)配对(G 和 C 间形成 3 个氢键);腺嘌 呤(A)和胸腺嘧啶(T)配对(A 和 T 间形成 2 个氢键)。因为总是嘌呤和嘧啶配对,因而 4 种可能的碱基对(A—T,T—A,G

—C 和 C—G)几乎大小相同,无论序列如何,双螺旋 DNA 分子从头到尾的直径相同,为 2 纳米。(4)糖环也接近平面。碱基平面约与糖环平面垂直,糖

环平面约与轴平行。毗邻碱基对平面间的距离是 0.34 纳米。双螺旋每一转含

10 对碱基,每转高度为 34 纳米。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稳定因素是碱基平面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叫做堆积力),碱基间的氢键也有稳定作用。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最主要的成就是引出碱基配对(或称互补)概念。其两条链互称“互补链”。它们的极性相反,即一条链的走向为从 5'到 3' 而另一条链是从 3'到 5'。两条链的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但只要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确定,其互补链的碱基序列就相应确立了。双螺旋模型经许多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证实,已公认为天然 DNA 纤维的基本结构,并用以解释复制和转录等重要的生命过程。其主要依据是查加夫(E.Chargaff)碱基组成规律(见脱氧核糖核酸)和天然 DNA 纤维的 X 光衍射研究。沃森、克里克和英国的 X 射线衍射研究者威尔金斯(M.H.F.Wilkins),为这个模型的提出共获1962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9 年,美国科学家用扫描隧道电镜第一次直接观察到 DNA 的双螺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