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创作的赋曲
战国末年的大思想家荀况,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荀况创作的《成相篇》,是运用当时民间喜闻乐见的曲调来宣传他的政治理论的。“相” 是一种用皮革制作、里面装着糠的小鼓,用手拍击,歌唱时用来调节节奏的①。
《成相篇》包括三首歌,每首开场的第一句歌词是“请成相”,就是请准备打鼓而歌唱的意思。因为这种民间曲调,都用“请成相”开唱,“成相”就成为曲调的名词。《汉书·艺文志》有《成相杂辞》十一篇列“杂赋”中, 也该是采用“成相”这种曲调创作的辞。“成相”的曲调,六句组成一章, 第一、二句三个字,第三句七个字有韵,第四、五句四个字,多无韵,末句三个字必有韵。可以说,这是我国最古的鼓儿词,是后世大鼓书的开端。
《成相篇》的第一首从“请成相,世之殃”起,到“宗其贤良,辨其殃孽”为止,共二十二章。从当世之乱说起,前半首指出致乱的原因,后半首提出治理的办法。第二首从“请成相,道圣王”起,到“托于成相以喻意” 为止,也是二十二章,通过讲历史故事来发表自己的政见。前半首叙述古代圣王故事,说明上世所以盛的原因,后半首叙述周幽王、周厉王故事,说明季世所以衰的原因。第三首从“请成相,言治方”起,到“后世法之成律贯” 为止,只十二章。主要讲统治的方法。第一首有“春申道缀(辍),基毕输” 的话,该写在公元前二三八年春申君被杀,荀况“知道不行,发愤著书”的时候。他所以要采用这种民间曲调体裁,就是想借民间文学形式来广泛传播他的政治主张。这在文学创作上是一种创举。例如他说: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第十八章)
① 宋代朱熹认为“相,助也,举重劝力之歌”(《楚辞后语》)。清代俞樾根据《礼记·曲礼篇》郑注“相, 谓送杵声”,也认为“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有歌讴,以相劝勉”,“其乐曲即谓之相”(《诸子平议》卷十五)。近人朱师辙认为“相如鼓,可以手拍之”,“奏乐之时,先击相,是相犹今鼓板,每大鼓书开唱之始,则先击鼓,并拍板”。并列举下列资料作证:《礼记·乐记》:“治乱以相。”郑注:“相即拊也, 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名相,因以名焉。今齐人或谓糠为相。”《释名·释乐器》: “搏,拊也。以韦盛糠,形如鼓,以手拊拍也。”应劭《风俗通义》:“相,拊也。所有辅相于乐。奏乐之时,先击相。”这个说法,见朱师辙《答杜国庠论成相篇很象凤阳花鼓词书》,收入杜国庠《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三联书店一九五五年版。
君法仪,禁不为,莫不说(悦)教名不移。修(当作“循”)之者荣,离之者辱,孰它师?
(第四十八章)
荀子的《赋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赋”名篇的文学创作。赋作为一种文体,就是从此开始的。这是从楚国民歌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又是
《诗经》“体物写志”的“赋”的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赋篇》包括《礼》、
《知》、《云》、《蚕》、《箴》(针)、《佹诗》和《小歌》七首。前五首通过对事物的具体描写,表达他的政治见解。后两首是针对“天下不治” 的情景,抒发他的郁郁不平之感。它的艺术水平比不上《楚辞》,但是这种“体物写志”的创作方法和问答体的形式,给予后来汉赋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