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

人口的增加

在春秋中期以前,各国人口是比较稀少的,没有开垦的荒地还是很多, 甚至在中原地区宋、郑两国之间还有“隙地”。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人口逐渐增加,荒地陆续开垦,新的邑也就不断增加。到战国时代,许多中原国家人口的密度就有了显著的提高。据说,齐国的情况是“邻邑相望”(《庄子·胠箧篇》),“鸡鸣狗吠之声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公孙丑上篇》)。魏国的情况是“庐田序舍, 曾无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异干三军之众”

(《战国策·魏策三》)。

春秋战国间,各诸侯国为了达到其国力富强的目的,也已注意到人口增加的问题。墨子就曾说:当时王公大人都要求“国家之富”、“刑政之治” 和“人民之众”(《墨子·尚贤上篇》)。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有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战国初期魏惠王也曾忧虑其邻国之民不减少而本国之民不加多(见《孟子·梁惠王上篇》)。当时各诸侯国也曾采取一些新措施, 例如魏国在魏文侯时,相国李悝曾开创平籴办法,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魏惠王也曾想方设法控制灾区人口,所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篇》)。当时中原地区七国的总人口大约不过二千万左右。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