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柯”是(45°+ 2 ×45°)+ 2 (45°+ 2 ×45°)=101 4

7°

“磬折”指大于“矩”或“柯”一半的 135°或 151 8

《考工记》中,凡是等于直角的称“倨中矩”,大于直角的称“倨句外博”,凡直角向内延小于直角时称“句于矩”,凡直角向外伸大子直角时称“倨于矩”。

《考工记》还具体应用了勾股弦定理。例如说:

冶氏为杀矢,⋯⋯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锊。乾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旬中矩,与刺重三锊。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的比例是 2:3:4,那末 4 的对角大于 90°,故称“倨句外博”。如果三边的比例是 3:4:5,那末 5 的对角等于 90°,故称“倨句中矩”。

手工业工人在制造器物中还需要对各种弧度进行测算。《考工记》中还有割圆和弧度的应用。例如说:

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

弓人⋯⋯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

这是把圆形作九分、七分、五分、三分的不同分割,使构成不同的弧度。这些都是从手工业制造中发展了数学。

墨家重视手工业生产,重视新器械的创造。当时手工业工人用“矩”(有直角的曲尺)制作方形,用“规”(圆规)制作圆形,用“绳”(拉直的墨线)制作直线,用“悬”(悬挂的线)制作垂直线,用“水”(水平仪)制作水平线(《墨子·法仪篇》)。后期墨家所著作的《墨经》,就在这个手工业制造应用测算技术的基础上,对“平”、“同长”、“中”(中心点)、“厚”(体积)、“直”(直线)、“圜”(圆形)、“方”(方形)、“倍”

(倍数)下了定义。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几何学定义。例如说:

平,同高也。(《经上篇》)这是说,凡是同样高度的叫“平”。又如说:

同长,以正相尽也。(《经上篇》)这是说,以二条直线相比,彼此长短完全相同的,才叫做“同长”。又如说:

中,同长也。(《经上篇》)

心中,自是往,相若也。(《经说上篇》)这是说,一个有规则的面积或体积的中心点,必须是到相对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也就是说,从一个中心点,到相对两边的终点,都该是长度相等的。又如说:

厚,有所大也。(《经上篇》)这是说,有了有厚度的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小。如果只有线或平面,就不能构成大小的体积。又如说:

直,参也。(《经上篇》)这是说,中正不曲的叫直线。“参”是中正不曲的意思。又如说:

圜,一中同长也。(《经上篇》)

圜,规写交也。(《经说下篇》)这是说,每个圆形只有一个中心点, 从圆心到周围作直线(半径),都该是长度相等的。还认为,用圆规画成圆周,必须从一个起点画起。旋转一周,使起点和终点密合相交,才成正圆。又如说:

方,柱隅四讙也。(《经上篇》)

方,矩见交也。(《经说上篇》)这是说,每个方形必须是四根垂直边线(柱)和四个直角(隅)相交接合(四隅)而成。用曲尺画方形,必须画成四个直角相互交合。又如说:

倍,为二也。(《经上篇》)这是说,某数用二来乘,就可以得到倍数。这些都是根据手工业工人的测算方法作了理论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