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技术的进步

对于肥料的使用,这时也注意了。孟子在论定租制(当时所谓“贡”) 的弊害时,曾说当时农民遇到荒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孟子·膝文公上篇》),足以说明当时农耕已普遍施肥。《荀子·富国篇》说: “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这是说,在翻地修好田埂、除草种下谷物以后,施肥是重要的工作。这时农民已从生产过程中认识到野草、树叶在土中腐烂可以作为肥料。《荀子·致士篇》说:“树落则粪本。”《礼记·月令篇》说季夏之月,“土润辱(溽)暑,大雨时行, 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这是说,每逢六月,把野草割来焚烧或是用水灌上,使之腐烂,可用作肥料,改良土壤。对积肥、施肥的重视,这也是提高农业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欧洲要到第十世纪和第十一世纪,才开始讲究施肥。

当时农民也认识到病虫害的严重性。《商君书·农战篇》说:“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螟是蛀食稻心的虫,螟是食苗叶的小青虫,蚼蠋是一种像蚕的害虫。因此农民已很注意消灭虫害,扑杀害虫。《吕氏春秋·不屈篇》说:“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

① 关于桔槔,文献上记载有两个故事。《庄子·天地篇》说:子贡南游楚国,在回到晋国路过汉水北岸时, 见一个农民正在“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就劝他采用桔槔的灌溉方法,说可以“一日浸百畦”。《说苑·反质篇》说:卫国有五个农夫一同“负击入井灌韭”,一天只能灌一区;邓析路过看见了,就教他们改用“桥”(即桔槔),说可以“终日溉韭百区不倦”。这两个故事虽然都是寓言性质,但是故事发生的时间都在春秋后期,该不是偶然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