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老子主张柔弱和无为的道家学说

道家渊源于史官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道家之学的开创者老子原是“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列传》), 可知“道家”所讲政治斗争的哲理,确是由于“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这个“道”。所谓“道”,就是从历史上当政者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变化中,总结出来的“古今”变化的自然规律。

早在春秋中期,已有人按照这个历史上变化的自然规律,提出了委曲求全的政治斗争策略。公元前五九五年楚围宋,次年宋向晋告急,晋景公要出兵救宋,大夫伯宗劝谏说:“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左传》宣公十五年)这里认为当敌人强大时,必须采用暂时“含垢”(忍辱)的委曲策略来对付,这是符合“天之道”的。这个委曲策略后来为老子所继承而发挥,《老子》说:“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七十八章)既然称为“圣人云”,分明是继承前人的见解。到春秋后期,这个“天之道”就为许多士大夫所认识。公元前四八四年,当吴王夫差不顾越是“心腹之疾”而北上伐齐时,伍子胥进谏,吴王不听,赐剑命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说:“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左传》哀公十一年)这样把“盈必毁”看作“天之道”,就是道家的所谓“道”。同时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也先后多次进谏,请越王按这个“天道”行事,如说:“上帝不考,时反是守,强索者不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必顺天道,周旋无究”。越王最初不听,等到伐吴大败,于是听从范蠡的进谏,“人臣于吴”三年。公元前四七八年,范蠡认为按“天道”,伐吴的时机已到,越王伐吴大胜。后四年越围吴,经三年,吴王遣使求和,范蠡劝越王不许,认为“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环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越终于灭吴(《国语·越语下》)。据此可知,道家所谓“道”,确是当时有识之士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