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中“避兵”的巫术

一九六○年湖北荆门车桥战国墓出土巴蜀式铜戈,“内”部有“兵辟(避)太岁”的铭文,“援”部有“大”字形的戎装神像,头戴插有左右双羽的武冠(即鹖冠),芽甲,腰系带,双耳珥蛇,双手各执一龙,右手所执之龙双头,跨下又伏一龙,左足踏月,右足踏日。太岁是神名,指值岁的最高天神, 当即方士所推崇的太一。太一为方士所推崇的上帝,统属日、月和北斗。汉武帝于元鼎四年信从方士,“始郊拜太一,朝(早)朝日,夕夕月”(“朝日”谓早上朝拜太阳,“夕月”谓晚间朝拜月亮),次年代南越,告祷太一, 以画有太一和日、月、北斗的画幡称为灵旗,由太史举以指向所伐之国。这和“兵辟太岁戈”上的神像两足踏日月相合。所谓“兵辟”,是说举此可以避免兵器杀伤,具有巫术性质。马王堆帛书中有一幅带文字题记的图,上层中间所画太一神像也作“大”字形,跨下也有一黄首青身之龙,左右为雷公、雨师之像。中层为“禁避百兵”的四个“武弟子”像,下层为黄龙和青龙。这幅图画与上述戈援的神像相似,同样属于“避兵”的巫术性质。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