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利
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还比较小。三晋由于利害的一致, 曾不断地联合伐齐、伐楚。各大国间的大战往往是因援救弱国而引起的。到战国中期出现合纵、连横运动,战争的规模就越来越大,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了。
最初,合纵是各弱国联合抵御强国的行动,例如公孙衍的合纵攻秦,主要是由于三晋遭受秦的压迫。到齐、秦两大强国对峙的形势形成后,齐、秦两大国就往往利用合纵来作为压倒对方和谋取进一步进行兼并的工具了。每当对方威势太逼人时,其中一方就利用其他各国和对方之间的矛盾,发动合纵来向对方进攻。等到对方屈服或失败,它就肆无忌惮地进行兼并,还要迫使某些弱国作为仆从,帮助自己进行兼并。齐、秦两大强国在对峙的局面下, 随着形势的变化,是合纵、连横兼施的。如果台纵不利,就改为连横;如果连横发生阻碍,又变为合纵。秦国在战国中期,随着合纵、连横形势的变化, 通过兼并战争取得一片又一片的土地。
秦国自从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国力逐渐富强,收复了部分过去失守的河西地。接着秦惠王用张仪为相、司马错等人为将,向东北取得了魏的河西、上郡,向东取得了陕,控制了黄河天险和崤函要塞,向西南灭亡了巴、蜀, 向西北夺取了义渠二十五城。
由于公孙衍合纵的失败,张仪连横的成功,秦大胜楚于丹阳,取得楚的汉中。秦武王改变兼并的策略,派甘茂攻取了韩的大县宜阳,以便进取中原。当秦昭王初期,由于齐相孟尝君合纵的成功,齐、魏、韩联军攻入函谷关, 迫使秦归还了魏、韩一些侵地,使秦的兼并策略暂时受挫。等到孟尝君从齐出走,秦将白起大胜韩魏联军于伊阙之后,秦就迫使魏献给河东四百里地, 迫使韩献给从武遂到平阳通道两旁的二百里地。自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及胡地之后,形成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秦相魏冉设计齐、秦并称东西帝而连横,约五国共伐赵而三分赵地,因苏秦发动合纵而没有成功。苏秦合纵五国攻秦失败之后,秦国君臣组织五国合纵攻齐成功,推定乐毅为赵、燕两国“共相”而兼五国联军统帅,终于攻破齐国, 从此秦成为最强之国。其后秦向西南攻取了楚的黔中,向南攻取了楚的国都郢,并迫使韩、魏献出南阳,同时又向西北全部灭亡了义渠。秦国在秦惠王和秦昭王时,大大扩展了领地,先后建立了巴、蜀、汉中、上郡、河东、陇西、南郡、黔中、南阳、北地等郡。
秦国在秦昭王时,实际上已开始进行统一战争,既取得了东方各国的大块土地,又大量杀伤了各国的人力。公元前二九三年伊阙之战,白起大胜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二七九年鄢之战,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公元前二七三年华阳之战,白起又大胜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 公元前二六○年长平之战,白起又坑杀赵军主力四十五万。其他较小规模的战争不计,只就这四次白起指挥的大战而言,秦所杀死三晋和楚的士兵已在一百万以上。这就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战斗力,奠定了此后秦国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只是由于秦采用残暴的杀降办法,激起了赵国广大人民的
义愤,因而秦围攻邯郸三年不能取胜,再加上秦相范雌用人不当,魏、楚两国又合纵救赵,秦兵反而遭到反包围,结果失败了,魏、楚联军乘胜追击, 攻到了河东。魏、楚等国虽然一时取得胜利,在东方有所扩展,但是没有能够削弱秦国的力量。秦国在稍事整顿后,就继续进行统一战争,攻取得韩二城,并迫使西周君献出城邑。同时周赧王也去世了。从此名义上的周天子不再存在,秦国进行统一战争就名正言顺了。到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秦的完成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到了“水到渠成”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