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的理论

孟子学说的主要出发点是性善论,所谓“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篇》)。他认为人的性情本来是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本来人人都有的,这是天生的仁、义、礼、智的根苗。人们口、耳、目等感官的反映是相同的,因此人心也是相同的。那末,为什么人有不善的呢?孟子的答复是:由于外界事物的陷溺,

由于没有对原来的善性加以培养。为了避免外界事物的引诱,首先要从“不动心”和“寡欲”做起,最后就得要“养浩然(盛大)之气”,使这种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样便可回复和扩充人们的善性。孟子的性善论是作为他推行“仁政”主张的理论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