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封君的情况

战国时代各国的封君,就其本身身分来说,不外乎是:国君的亲属和外戚,国君和太后的宠臣,有功的将相大臣。

在各国的封君中,国君亲属占的比例很大。魏国除了乐羊以外,几乎都是宗室。赵国封君中宗室不少。韩国封君几乎都是国君的亲属。齐国除了邹忌以外,封君也都是田氏宗族中人。楚国封君也多数出身于贵族。只是秦国由于实行卫鞅制定的按军功授与爵位的制度,封君中国君亲属所占比例较少,只是在太后当权的时候,所封的亲属和外戚较多。

墨翟指责当时“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亲戚则使之,无故

(当作“功”)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墨子·尚贤中篇》)。战国时代有些封君确是出于国君和太后的宠爱的。例如楚的安陵君、州侯、夏侯、

① 《史记·平准书》叙述汉初情况说:“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汉书·路温舒传》:“迁广阳私府长。”颜注:“藏钱之府,天子曰少府, 诸侯曰私府。”《史记·田叔列传》:鲁王“发中府钱”。《正义》:“王之财物所藏也。”

② 《韩非子》原文作“不得藉威城市”,俞樾《诸子平议》说:“威字衍文。”按“籍”是征税之意。《墨子·节用上篇》“其籍敛厚”,籍敛,税敛也。

鄢陵君、寿陵君,都是由于“面目佼好”而得到国君的宠爱,秦的嫪毐则出于太后的宠爱,这都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的一个方面。

各国封君中,最重要的是有功的将相大臣。这些有功的将相大臣,有经过政治和军事斗争的考验而选拔出来的,也有原来是国君亲属出身的。例如魏的乐羊、赵的赵奢、廉颇、乐乘、李牧,燕的乐毅,秦的卫鞅、白起,都是由于军功而得封。

秦国卫鞅变法,为了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第二十等列侯就是封君性质。卫鞅本人就因军功而封为商君。按照卫鞅制定的法制,立了大功的才能封侯,宗室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禄,当然更谈不上封侯。此后秦国奉行卫鞅所定法制,确实有不少有功的大臣封侯的,但也还有宗室贵戚封侯的, 特别是太后当权的时候。例如秦昭王初年魏冉封穰侯,公子市封泾阳君,公子悝封高陵君,芈戎封华阳君和新城君,合称“四贵”。又如秦庄襄王时吕不韦封文信侯,秦始皇初年嫪毐封长信侯等,这些人大都由于太后宠幸,并非由于有功而受封。等到秦始皇掌握政权,除去嫪毐和吕不韦之后,就继续推行卫鞅以来的传统法制,只分封功臣,而不分封宗室子弟。所以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还是“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史记·李斯列传》),“子弟为匹夫”(《史记·秦始皇本纪》)。只有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有大功的将军才能封侯。当秦始皇亲自请王翦统率大军伐楚时,王翦请求赏给很多良田美宅,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史记·王翦列传》)。后来王翦平定楚地,终于封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琅邪台刻石》,文末列有随从官员名单,在丞相之上,有一批封君:

列侯武城侯王翦(原误作“王离”)①、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候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这些封君当是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建有大功的将军或大臣,王翦和王贲功劳最大,所以在封侯中名列第一、第二。王翦封武城侯,武城当为其封邑。伦侯地位次于列侯,《索隐》说:“爵卑于列侯,无封邑者。伦,类也,亦列侯之类。”如果这个解释正确,伦侯就是关内侯,关内侯“无土,寄食所在县民租,多少各有户为限”(《续汉书·百官志》)。但是,伦侯可能比关内侯地位略高,也有封邑,建成侯的建成, 昌武侯的昌武,都可能是封邑名。②秦始皇曾命令乌氏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史记·货殖列传》),也足以说明当时确有一批封君存在。战国时代各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以郡县制为主,而以封君制作补充的。秦国一直到秦始皇时,同样是如此。

当时楚国由于旧贵族势力强大,封君是最多的,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十八人,近年发现于考古资料的多到三十六人,共有五十四人,其中不少出于世袭。封君在其封邑所拥有权力也比较大,如鲁阳文君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墨子·鲁问篇》)同时封君可以在封邑内筑城建都,规模宏大,如春申君改封江东,“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后来司马迁见了, 还说:“宫室盛矣哉!”(《史记·春申君列传》)

① 郭沫若《十批判书》的《吕不韦与秦王政批判》,把《琅邪台刻石》中的“王离”改作“王翦”,认为“离”是误字,这是正确的。王离是王翦之孙,王贲是王翦之子,秦始皇时王翦和王贲父子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建有大功,王离还不见有什么军功,怎么可能名列其父王贲之前,成为第一位列侯呢?

② 根据《汉书·地理志》,沛郡、渤海郡和豫章郡都有县名建成,胶东国有县名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