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当是选取七十子后学的《记》的。宋代把这两篇和《论语》、《孟子》两书合称为《四书》,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成为当时必读之书。《大学》和《中庸》确是曾子一派儒家的重要著作。朱熹把《大学》的首段“大学之道”到“未之有也”作为“经”,以下作为“传”,认为是曾子之意而门人所记。其实通篇连贯出于一手,当是曾子后学所作,因而文中首先引用曾子的话。

孔子告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篇》)。“忠”就是有诚意而尽力,“恕”就是要推己及人, 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学之道,先要有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以修身为本,原是曾子的主张,有诚意就是“忠”。《大学》特别引用曾子的话:“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因为心有怨恨、恐惧、忧患,或者心不在焉,就办不成事业。要事业有成就,必须先有诚意而正心,从“齐其家”,再进而“治其国”, 因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就是说君子能推己及人,也就是用忠恕之道,才能由己而推广到家人,由家而推及到国,由国而推广到天下。“是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可以使众也”,“其为父子兄弟法,而后民法之也”。大学之道不是别的,实质上就是忠恕之道。

孔子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篇》)《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礼一类中著录有《中庸》二篇,今《礼记》中就收辑有《中庸》上下两篇。子思是曾子弟子,因而《中庸》所强调的,就是修身以及忠恕之道。《中庸上篇》除了开首赞扬“中和”为“天下之达道” 一节,全篇各段都以“仲尼曰”或“子曰”开头,辑录了许多相传是孔子论述有关“中庸”的言论,末尾有孔子对答鲁哀公的话,认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末段又讲到“凡为天下国家者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礼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就是要从修身做起,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也还是忠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