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书的编辑

儒家主张礼治,礼书都出于儒家所编辑,主要有《仪礼》和《周礼》两书。

《仪礼》十七篇,是贵族所用各种主要礼节仪式的汇编,经过儒家的整理编辑,全书有严密的条例(详清代凌廷堪《礼经释例》)。其中主要是士一级贵族应用的礼节,所以又称《士礼》。这书有人认为是周公制作(如梁崔灵恩,唐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等),有人认为是孔子订定的(如清代

邵懿辰、皮锡瑞等),有人认为“作于战国之世”(崔述《读风偶识》卷一)。成书当在战国初期到中叶。“礼”原是贵族用来巩固贵族内部组织和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贵族的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 从而巩固统治的。当时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往往贯串在各种礼仪的举行中,依靠礼仪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的。《荀子》的《礼论篇》,就是阐明这个道理的。详见拙作《籍礼新探》、《冠礼新探》、《大蒐礼新探》、

《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射礼新探》、《贽见礼新探》等文(收入拙著

《古史新探》,一九六五年北 京中华书局版)。

《周礼》是儒家编著的一部理想化的政典,分述各级官职及其相关的典章制度。汉代刘歆认为它是“周公致太平之迹”,何休又“以为六国阴谋之书”(《周礼》贾公彦疏)。清代康有为等人认为出于刘歆伪造。实际上是战国时代儒家的著作①。这书是以西周、春秋的制度为基础,经过整齐划一, 加以系统化和理想化而编成的,因此内容复杂,但是其中还是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古代史料。我们把这部书中的史料和其他可靠史料结合起来研究,从探索各种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流变中,分析出哪些是比较古老的制度,哪些是起了变化的制度,哪些是以后搀入的系统化和理想化成分,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

① 郭沫若著《周官质疑》(收入《金文丛考》),以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官制和《周礼》比较,证明《周礼》不是西周作品,应是战国著作,“盖赵人荀卿子之弟子所为”。杨向奎著《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制作时代》

(《山东大学学报》一九五四年第四期),从《周礼》中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法制度和学术思想分析,认为这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作品。顾颉刚著《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六辑),从《周礼》中六乡重视“颁法”、“读法”和六遂重视“诛赏”以及力役赋税负担的加重,又推测这是出于齐国以及别国的法家。个人认为战国时代儒家的著作,是可能采用战国的政法制度和赋役制度的,下一定出于法家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