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有战国史料的著作

由于战国史料的分散残缺,年代错乱,真伪混杂,我们必须广为搜辑, 细密地加以整理和考订。载有战国史料的著作,主要有下列四十二部书:

(一)《史记》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其中“本纪”、“世家”是帝王和诸侯的编年大事记,“列传”是大臣和其他历史人物的传记,“书”是记载典章制度的,另有“年表”。有关战国部分的,主要有《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天官书》、《河渠书》、《齐

世家》、《鲁世家》、《燕世家》、《卫世家》、《宋世家》、《晋世家》、

《楚世家》、《越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世家》、《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列传》、《吴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陈轮犀首列传》、《樗里子甘茂甘罗列传》、《穰侯列传》、《白起王剪列传》、《孟轲淳于髡慎到驺奭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信陵君列传》、

《春申君列传》、《范雎蔡泽列传》、《乐毅列传》、《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列传》、《田单列传》、《鲁仲连列传》、《屈原列传》、《吕不韦列传》、

《刺客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扁鹊列传》、《匈奴列传》、

《西南夷列传》、《滑稽列传》、《货殖列传》等。清代梁玉绳著《史记志疑》,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对此有校订。近代日本泷川龟太郎著《史记会注考证》汇集有前人所有的校订成果。

(二)《汉书》汉班固著。西汉一代的纪传体史书。其中述及战国史事的,主要有《百官公卿表》、《刑法志》、《食货志》、《天文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西南夷列传》等篇,可以补《史记》的不足。清代王先谦著有《汉书补注》。

(三)《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东汉一代的纪传体史书。其中述及战国史事的,主要有《西羌传》、《南蛮传》等记述四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可以补《史记》的不足。清代王先谦著有《后汉书集解》。

(四)《战国策》西汉刘向汇编的战国纵横家的著作。东汉高诱作注, 宋代已有散失,曾巩增补重编,今本出于南宋姚宏校补,据云访得晋代孔衍

《春秋后语》订补。南宋鲍彪又改编而作新注,吴师道继作补正,成为另一注本。清代于鬯有注未刊,日本关修龄著《战国策高注补正》,横田惟孝著

《战国策正解》。近代金正炜著《战国策补释》。近年诸祖耿著有《战国策集注汇考》。可供参考。何建章所著《战国策注释》,又收辑有于鬯、关修龄与横田惟孝的校注。

(五)《战国纵横家书》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的一种。共二十七章,其中十六章是久已失传的佚书。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十四章(只有两章著录过),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提供了有关他的可信史料, 可以由此辨别《战国策》有关史料的真伪,并纠正《史记·苏秦列传》的错误。

(六)《古本竹书纪年》战国初期魏国史官所作编年体的史书,到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其中战国部分不仅可补《史记》的不足,还可用以纠正《六国年表》所记魏、齐等国的年代错乱。原书在宋代已经散失,今本《竹书纪年》出于后人重编,其中有不少错误。清代朱右曾首先从《史记》的《索隐》、

《集解》和《水经注》等书所引,编成《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相继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和《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于是这种从古书中辑出的《竹书纪年》佚文称为“古本”,现存《竹书纪年》则被称为“今本”。近年范祥雍对王国维的“辑校”加以订补,著成一书;方诗铭、王修龄更重新辑录佚文,直录原文而不相合并,并加疏证,著成《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但是从朱右曾以来所辑《古本竹书纪年》,尚不免有沿袭今本的失误①。

① 例如公元前三三四年(周显王三十五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因而次年楚威王“破齐于徐州”。《吏记·越世家》记楚威王“大败越”而杀越王无疆,与“北破齐于徐州”同时。《索隐》引《纪

(七)《编年记》一九七六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释文见《文物》一九七六年第六期。记事起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三○六年),终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二一七年),共九十年,具有墓主喜的年谱性质。其中虽记墓主的重要经历及其亲属生卒,但多数记载,是有关秦进行统一战争的大事,是研究战国末年和秦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可以补《史记》的不足,纠正一些《史记》记载的错误和混乱。

(八)云梦出土《秦律》一九七六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有写在竹简上的《秦律》五种。其中一种《法律答问》以“秦”

与“夏”对称,谈到“欲去夏”、“欲去秦属”、“诸侯客即来使入秦, 当以玉问王”等等,当写成于秦完成统一以前。这不仅是研究秦国法律的重要资料,而且是深入分析研究秦国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五种《秦律》的释文,见《文物》一九七六年第七期和第八期。

(九)《世本》先秦贵族的家谱,其中有战国时天子和诸侯的世系。宋代散失,清代有各种辑本。一九五七年商务印书馆合印成《世本八种》,其中以雷学淇、茆泮林两种辑本较佳。

(十)《华阳国志》晋代常璩著。记述西南地区远古到东晋的史事,其中述及战国史事,可补《史记》的不足。

(十一)《逸周书》战国时代兵家所编辑。其中少数确是《周书》的逸篇性质,宣扬周武王武功以及武王、周公的文治的。多数是战国人模拟的作品,又有假托的故事,如《王会篇》所记四方少数民族贡献特产给周成王, 反映了战国时代少数民族的情况。清代朱右曾著有《逸周书集训校释》,唐大沛著有《逸周书分编句释》,何秋涛著有《王会篇笺释》。近年有黄怀信等编辑《逸周书汇校集注》。

(十二)《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记事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列魏、赵、韩为诸侯,并追叙“三家分晋”之事, 卷一至卷七记述战国史事,这是首次对战国史事作编年的考订,有些考订是正确的。其中有后人伪托的故事,如所记乐毅破齐的经过,并不可信。也有由于对史料理解错误而记述失真的,如所记周显王二十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即是一例。①

(十三)《墨子》这是一部墨家论文和墨子言行录的汇编。其中《尚贤》、

年》来比勘,谓“按《纪年》粤子无颛薨后十年楚伐徐州,无楚败越杀无疆之语”。《索隐》所引《纪年》“楚伐徐州”,当即指楚威王破齐于徐州。《索隐》又说“无楚败越杀无疆之语”,是说《纪年》并不记楚灭越杀无疆与楚伐徐州同时。《今本纪年》记周显王二十二年“楚伐徐州”,是依据《越世家·索隐》所引《纪年》所载越的世代年数推算,推定无颛死后十年是周显王二十二年。《今本纪年》又于周显王三十六年记“楚围齐于徐州,遂伐於越,杀无疆”,又是依据《六国年表》所记楚围徐州之年和《越世家》的,于是《今本纪年》既有楚威王代徐州,又有前十二年的楚宣王伐徐州。朱右曾同样依据《越世家·索隐》所引《纪年》所载越王年世,定“楚伐徐州”在魏惠王二十四年即周显王二十二年,以为与楚威王伐徐州为“两事”。后来辑《古本纪年》的都沿袭此误,于是《古本纪年》只有楚宣王伐徐州,反而没有楚威王代徐州了。其实《越世家·索隐》所引《纪年》越王年世有脱误,不能据以推定”楚代徐州”的年代。

① 《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十四年(公元前三四八年)“初为赋”。《索隐》引谯周曰:“初为军赋

也。”董说《七国考》卷二解释为“口赋”,是对的。云梦出土的竹简《秦律》,称为“户赋”,是指按户按丁征收的军赋。这是商鞅新创的征赋办法,《资治通鉴》把它解释为”更为赋税法”,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

《非乐》、《非命》等篇的著作年代较早,约在春秋战国间。《耕柱》、《贵义》、《公孟》、《鲁问》等篇都记墨子言行,《法仪》、《七患》、《辞过》等篇都记墨子的议论,时代也是较早的。《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等篇,文字较简要,谈的问题方面较广,是后期墨家的作品。《备城门》以下诸篇,讲的是守城的防御战术, 该是战国后期墨子弟子禽滑釐一派后学讲守城战术的著作。①

(十四)《孙子兵法》春秋末年孙武著。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有《孙子兵法》,发现《吴问》、《地形二》、《黄帝伐赤帝》等不见于今本的重要佚文。《吴问篇》讲到了晋国六卿改革田亩制和税制的情况。《用间篇》“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之下,有战国时人所加“燕之兴也,苏秦在齐”。

(十五)《孙膑兵法》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释文见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这是一部久已失传的古书。其中有记述孙膑在桂陵之战中取胜的专篇,又有他和齐威王、陈忌(即田忌) 的问答,更有他阐述军事理论的著作。

(十六)《六韬》战国前期兵权谋家假托西周初年太公望所著,曾收入宋人所编《武经七书》中。一九七二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有《六韬》残简,与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竹简同墓出土,可知确为先秦古籍。从其所载内容看来,所用兵器有“强弩”和“八石弩”,重视战车、战骑陷阵袭击的作用,当著作于战国前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书中,未见

《六韬》而另有《太公》一书(共二百三十七篇,著录于道家著作中),《六韬》当为《太公》的一种选本。这是假托周文王访得渔夫太公望立以为“师”, 太公进献“伐灭”殷商的阴谋奇计的故事,从而阐明伐灭敌国的种种谋略的。此书主张伐灭敌国,要在“武攻”之前,先作“文伐”。所谓“文伐”是指不使用武力而采用促使敌国政权分裂瓦解和敌国君主腐化堕落的谋略,要因顺敌国君主谋求强大扩张的欲望,“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苏秦所读的《太公阴符之谋》,当即《太公》一书。苏秦为燕间谍而入齐阴谋伐破齐国的策略,当即由此发展而来。《六韬》共六卷六十篇, 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与各卷内容不相符合,疑出后人追加。

(十七)《老子》旧说以为春秋后期老聃所著,但根据全书内容来看,

① 近人朱希祖曾著《墨子备城门以下二十篇系汉人伪书说》一文(载《古史辨》第四册),列举《号令篇》所载官名有执盾、中涓、曹、令、丞、尉、大守以及刑赏有城旦、复,《杂守篇》所载官名有城门司马、城门侯、都司空等,认为这是汉代制度,因而断定《备城门》以下诸篇都是汉人伪作。但是,我们认为战国时已有太守(《赵策一》)、令、丞(《商君列传》)、尉(《白起列传》)等官职,“复”的赏赐在战国时也早已有了,例如《荀子·议兵篇》说魏国考选武卒,“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商君列传》载商鞅的变法令说:“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些并非汉代才有的制度。战国时各国制度很多不同,已不可详考,我们不能因其中有少数官名不曾见于战国书中,便断言是伪作。墨子主张非攻和讲究守城战术和防御之器械。他曾亲自赶住楚都,“止楚攻宋”,曾说:他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多人已持守御之器守在宋城上。《备城门》以下诸篇当是禽滑釐一派墨者讲究守城战术的著作,《战国策·齐策六》载鲁仲连给燕将书说:“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这几篇虽非墨子当时的著作,必是战国后期墨家论述“墨翟之守”的。

当是战国初期道家的著作。对战国中期以后的道家和法家有很大影响。

(十八)《列子》道家列子及其后学所著,原为八篇,经永嘉之乱,残存《杨朱》、《说符》二篇,后由张湛的父辈搜辑残篇补充成八篇,由张湛作注。此中混杂有后人作品,但全书井非出于伪作,确保存有列子主要学说。

(十九)《尹文子》道家尹文所作,原为一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于名家,今传本分为二篇,即《大道》上下两篇。

(二十)《孟子》这是儒家孟轲的言行录。孟子在宋王偃称王时,曾到宋国,又曾游历邹、膝、鲁等国,晚年到魏,曾和梁惠王谈论,接着一度为齐宣王的客卿,正当齐乘燕内乱而攻破燕国的时候,从其谈论中可见这个事件的经过。

(二十一)《庄子》这是道家庄周及其后学的论文集。其中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

《应帝王》七篇,传统看法认为是庄周所著,其余为后学所著。末篇《天下篇》总论古代学术源流,是一篇重要论著。

(二十二)《经法》和《十大经》等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写在《老子》乙本卷前的有《经法》和《十大经》等四种,是久已失传的战国中期黄老学派著作。

(二十三)《荀子》这是儒家荀况及其后学的著作。荀子在齐湣王时, 曾进言于齐相孟尝君,见于《强国篇》;又曾入秦,见秦昭王和秦相范雎, 发表长篇大论,见于《儒效篇》和《强国篇》。接着又曾与临武君议论兵法于赵孝成王前,见于《议兵篇》。李斯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荀子有对答李斯的长篇议论,见于《议兵篇》。

(二十四)《韩非子》这是法家韩非及其后学著作的汇编。其中有关韩非的记载,有《存韩》、《问田》等篇。也有纵横家的游说辞混入书中的, 如《初见秦篇》。又《说林》上下篇、《内储说》上下篇、《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篇以及《十过》等篇,汇集春秋战国故事作为立论依据, 可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

(二十五)《吕氏春秋》这是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会集宾客综合各家学说汇编而成,准备作为完成统一和新创王朝的指导思想的。书中保存有阴阳五行家、法家、农家、道家、兵家等各派学说的资料,议论常引征战国史事, 有史料价值。

(二十六)《公孙龙子》战国后期名家公孙龙的著作。

(二十七)《商君书》法家卫鞅(即商君)的后学编著,当是战国晚期的著作。《更法篇》记载商鞅刚入秦时和旧贵族之间的辩论,其中有袭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的言论,当出于商鞅后学的增饰。《境内篇》记载商鞅变法后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垦令篇》记述怎样采取措施来奖励垦荒;

《徕民篇》主张招徕三晋人民来秦垦荒,是推行于战国后期的,其中述及秦、赵两国的长平大战,这说明成书当在公元前二六○年以后。整部书大体上是总结秦国商鞅变法以后的统治经验的。

(二十八)《管子》这书的内容很杂,著作的时代也下一致。其中多数是战国中后期齐国法家假托管仲议论的著作。《韩非子》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五蠹篇》)可知韩非时《商君书》、

《管子》两书已很流行。但这书中杂有道家、兵家、阴阳家、农家、货殖家的著作,也还杂有不少秦、汉时代的作品。

(二十九)《尉镣子》《汉书·艺文志》载兵形势家有《尉缭》三十一篇,杂家有《尉缭》二十九篇。现存《尉缭子》二十四篇,收入宋人《武经七书》中。唐代《群书治要》选录有节本四篇。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同时出土有《尉缭子》残简六篇, 基本上都和现存《尉缭子》一致。可知现存《尉缭子》当即《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著录的《尉缭》。

(三十)《鹖冠子》鹖冠子是战国末年楚人,因隐居山中常戴武冠(鹖羽装饰的冠)而得名。《汉书·艺文志》著录《鹖冠子》一篇,唐代韩愈所见有十六篇,今本三卷十九篇。其中有其弟子赵将庞煖论兵法的,当是后人采取庞煖著作附编进去的。《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著录有《庞煖》三篇。

(三十一)《易系辞传》《易传》原为孔子讲授《易经》的弟子记录。

《易系辞传》是其中重要的一篇,当是战国初期《易传》传授到楚国之后, 楚国的经师加以发挥补充而写成,因而这是儒家的学说,融合有道家的理论并有所改革和发展。

(三十二)《大戴礼记》西汉戴德依据孔门七十子后学所辑有关“礼” 的“记”选编而成。其中有《曾子》十篇,是曾子言论的汇编,当即采自《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的《曾子》十八篇。其中又有《孔子三朝记》七篇, 记孔子三次朝见鲁哀公而发表“治国”的意见,出于七十子后学的追记,当即采自《汉书·艺文志》《论语》类著录的《孔子三朝记》七篇。

(三十三)《礼记》又称《小戴礼》。西汉戴圣依据孔门七十子后学所辑有关“礼”的“记”选编而成。其中《月令篇》当采自七十子后学中“阴阳明堂”一派著作,分十二个月记述自然界气候变化以及相应适宜的行政工作,后为《吕氏春秋·十二纪》采用力首篇。其中有《中庸》二篇,乃子思所作(《史记·孔子世家》)。又有《大学》一篇,引有曾子的话,当为曾子后学所作。

(三十四)《周礼》战国时儒家编辑的政典,分述国家各级官职的职掌及与之相关的典章制度,杂采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制度,加以理想化、系统化后编成。全书按天地四时,分为“六官”。西汉初期因《冬官》散失, 采用《考工记》来补充。《考工记》大体上是战国初期齐国的著作。①

(三十五)《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战国中期以后假托夏禹治水的地理著作,是我国最早一部有科学价值的全国性的地理志。分全国为九州, 分别叙述了山川、薮泽、土壤、物产、交通、贡赋,代表了当时中原的地理知识水平。清代胡渭著《禹贡锥指》,对此有较详的校释。

(三十六)《山海经》我国最早记述山川、物产、民俗和文化的全国性地理志。分《五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四大部分。

《五藏山经》写作于战国晚期,《海外经》、《大荒经》也是战国末年作品,

《海内经》是西汉早期所作。其中保存了远古的神话传说以及民俗,矿物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清代郝懿行著有《山海经笺疏》。

①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胡”条,认为北狄名胡始于战国,《考工记》说“胡无弓车”,“以此知

《考工记》亦必七国以后之人所增益矣”。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考工记》讲到“秦无庐”、“郑之刀”,讲到齐鲁间水,用齐方言,是”东周后齐人所作也”。郭沫若《考工记的年代与国别》(收入《开明书店廿年纪念文集》),认为是春秋后期齐国人的著作。从其分工细密和工艺进步来看,当作于战国初期。

(三十七)《素问》我国现存的最古医学理论著作。主要部分大概是战国末期编成的①。

(三十八)《楚辞》屈原及其后学的文学创作,西汉刘向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为作章句。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其风格,具有楚国地方文学的特殊情调以及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物产,歌颂楚地的神话传说。其中以《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篇最为世人所传诵。

(三十九)《说苑》和《新序》两书都是西汉刘向编著。分类编辑先秦至汉初史事和传说,用以阐明儒家政治观点和伦理道德。其中所记战国史事有史料价值。近年赵善诒著《说苑疏证》和《新序疏证》,附录有与诸书互见的资料,便于参考。

(四十)《韩诗外传》汉景帝时韩婴编著。韩婴著有《韩诗内外传》,

《内传》在两宋之间失传。这本《外传》都是先讲一故事,而后引《诗经》以证。所讲故事与诸书有出入,有史料价值。近年许维遹著《韩诗外传集释》。

(四十一)《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此书以注解前人所作《水经》的方式,分别叙述我国各条主要水道的源流分合、经历地点及其有关历史。书中多处引用《竹书纪年》等书,说明某些地点有关战国历史的情况,也还述及楚方城、魏长城、齐长城、燕长城以及秦郑国渠的经历情况,都是研究当时历史的资料。其中有些重要史料,可以补《史记》等书所不及的。例如《酒水注》谈到秦将白起攻楚的别都鄢时,采用引水灌城的进攻方式,使楚的军民沉死数十万。杨守敬、熊会贞合著《水经注疏》井绘《水经注图》,可资参考。

(四十二)《古史》宋苏辙著。重编的先秦传记体史书。保存有少数宋代以后散失的史料,例如《白起传》中有长篇记述白起对答秦昭王的话,是白起反对秦进攻邯郸的意见,前人已作为《战国策》的佚文,附录于《战国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