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合纵和五国相王

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犀首)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 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就在公元前三二五年,“犀首、田朌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就是公孙衍拉拢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公孙衍说:“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朌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恐有后咎”,公孙衍认为说得难了,二国之君就不愿出兵,待出兵之后二国之君见有危险,必然增兵。后来果然如此,因而大败赵兵(《魏策二》)。田朌俘虏了赵将韩举,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乐西北) 和新城(《水经·河水注》引《纪年》),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六国年表》载“赵武灵王元年魏败我赵护”。这是公孙衍当魏将初次得胜。

当时秦惠文王采用传统的逾年改元的礼制,在公元前三二四年改元,称为更元元年。这年张仪又亲自率兵出函谷关,再度攻取魏的陕,“出其人与魏”(《秦本纪》),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张仪列传》), 巩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齧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 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当时魏相惠施主张“以魏合

① 《六国年表》载秦惠文王十三年“四月戊午君为王”。《秦本纪》作“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 有错误。《周本纪·正义》引《秦本纪》作“与韩、魏、赵并称王”,“赵”字当为衍文。据此《秦本纪》原来当作“秦君为王,魏韩亦为王”。《张仪列传》云:“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吕氏春秋·报更篇》云:“张仪所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 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 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逢泽之会”当为“立惠王为王”之误。“名号”当指“秦王”的称号。

齐楚以按兵”,在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并推尊齐君为王以后,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魏策二》,“太子嗣”误作“太子鸣”),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公孙衍为魏将之后又和齐将田朌联合战胜了赵。因此秦相张仪要拉拢齐、楚,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公元前三二三年发起“五国相王”

(《战国策·中山策》)。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 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①,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齐国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也没有成功。就在这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战国策·韩策二》),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史记·楚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