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郡的特点

战国时代的郡都设在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例如魏国在魏文侯时设西河上郡是防秦的。赵设置云中、雁门、代郡,是防林胡、楼烦的。燕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是防东胡的。秦在秦昭王时灭亡了义渠之戎,设置陇西、北地两郡,是防戎的(《史记·匈奴列传。)。楚设置巫郡、黔中郡,楚怀王在灭越后“南塞厉门而郡江东”(《史记·甘茂列传》、《战国策·楚策一》),也无非是防备南方部族的。同时由于战国时代相互兼并战争的激烈开展,各国在中原地区的边境也陆续设郡。例如楚国在公元前二七六年曾经“复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拒秦”(《史记·楚 世家》)。又如楚的春申君黄歇原来封在淮北,在公元前二四八年黄歇以“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为理由,请求改封于江东(《史记·春申君列传》)。在公元前三○七年秦拔取韩的宜阳后,楚的城浑对新城县令说: “宜阳之大也,楚以弱新城围之。⋯⋯今边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 则楚王何不以新城为主郡也,边邑甚利之。”(《战国策·楚策一》)自从战国中期以后,各国为了应付兼并战争,纷纷在强国交界处设郡,例如上党是魏、赵、韩三国的交界之处,又是山地险要之区,所以韩、赵都在上党设郡。魏在失去西河、上郡后,又在河东设郡,为的是防秦。韩在三川设郡, 楚在汉中设郡,也无非是为防秦。秦国陆续兼并各国土地,每得新地,必定设郡,以利攻防,所以秦兼并六国,郡、县也就遍布全中国了。

郡既担负防卫边境的责任,所以一郡的首长叫做守,也尊称为太守①,都是由武官来充任的,《韩非子》曾把“出军命将”和“边地任守”相提并论

(《亡征篇》)。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出征的权力。例如公元前二八○年, 秦曾派司马错征发陇西郡的兵卒,带同蜀郡的兵卒攻楚的黔中郡(《史记·秦本纪》)。又如公元前二六二年秦进攻韩的上党郡,韩想献纳上党郡求和, 而韩的上党郡守靳■要“悉发守以应秦”,于是韩派冯亭去代替靳■为郡守, 不久冯亭又以上党郡降赵(《战国策·赵策一》)。又如公元前二二九年, 秦大举攻赵,由“王翦将上地,下井陉,杨端和将河内,⋯⋯围邯郸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谓“将上地”就是统率上党郡的兵卒,所谓“将河内”就是统率河间郡的兵卒。又如李斯上韩王书说:“令蒙武发东郡之卒。”

(《韩非子·存韩篇》),因为蒙武这时正是秦的东郡的郡守。

在战国时代,只有齐国始终没有设郡,而设有都。齐国共设有五都,除国都临淄以外,四边的都具有边防重镇的性质。五都均驻有经过考选和训练的常备兵,即所谓“技击”,也称为“持戟之士”,因而有所谓“五都之兵”, 也称为“五家之兵”②。在对外作战时,“五都之兵”常常被用作军队的主力。都的长官称都大夫,既是都的行政长官,又是“五都之兵”的主将。临淄、平陆、高唐就是齐国这种略同于其他各国的郡的都①。即墨、莒也该都是五都

① 例如《战国策·赵策一》载:韩王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说:“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② 《战国策·燕策一》说齐宣王“令章子(匡章)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代燕”;而《齐策一》说: “齐军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五家之兵”当即“五都之兵”。

① 《孟子·公孙丑下篇》载,孟子对平陆大夫孔距心说:“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又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可知平陆为五都之一,而五都设有大

之一。齐国在齐威王时已有一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语),史书称燕将乐毅破齐之役,攻下齐七十余城,惟莒、即墨未下。莒为齐湣王所退守,即墨为田单所固守,所以后来田单能凭此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