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

战国铜器铭文,大多是简短的刻款,作为史料没有像西周、春秋时代铭文那样重要,但也有不少可以补充文献的不足。现在列举其中比较重要的如下:

(一)楚熊章镈北宋曾出土于安陆(今湖北安陆),见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著录。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墓又出土一件,铭文记载楚惠王于五十六年(公元前四三三年)曾制作曾侯宗庙所用礼器送往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祭奠,可知当时曾国建都西阳,因为按当时礼制, 君主宗庙设在国都。

(二)◻氏编钟共十四枚,三十年代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现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与日本泉屋博物馆。铭文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四○四年)韩将◻羌“征秦迮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即《古本纪年》所载“晋烈公十三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也就是《吕氏春秋·下贤篇》所说:“魏文侯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这年三晋伐齐大胜而入齐长城,迫使齐侯一同朝见周威烈王, 请求“王命”于次年立三晋为诸侯。

(三)陈侯午敦共两件。十年陈侯午敦原为容庚所藏,现藏华南师范学院,《商周金文录遗》著录。十四年陈侯午敦,《攟古录金文》著录,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史记·田世家》称桓公午六年卒,《古本纪年》谓十八年卒。据上述两器,可知《纪年》为是,《史记》“六”字乃“十八”二字的形误。

(四)齐量三件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三件,一八五七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吴大澂《愙斋集古录》等书著录,上海博物馆编印有《齐量》一册。现在子禾子釜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陈纯釜和左关■藏于上海博物馆。子禾子即田和子。依据铭文可以看到齐国量器制造和管理制度,实测容量可知田齐的釜相当于别国的斛,田齐的■相当于别国的斗。

(五)商鞅方升亦名商鞅量。原藏合肥龚心铭(字景张),龚氏后迁居浦口汤泉,著录于《浦口汤泉小志》。此后《秦金石刻辞》等书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柄左面刻有秦孝公十八年铭文,柄之对面刻有重泉(今陕西蒲城),盖分发至重泉应用。底面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柄右面刻有“临” 字,盖又发至临应用,临地不详。

(六)曾侯乙编钟共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于钟架。一九七八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每钟标有音名,可以敲出两个乐音,能配合演奏。铭文还记有曾国与楚、周、齐、晋等国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

(七)鄂君启节一九五七年安徽寿县丘家花园出土四枚,一九六○年又发现一枚,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馆。其中有车节和舟节,是楚怀玉六年(公元前三二三年),授予封君鄂君启水陆两路商品运输中关卡免税的通行证。

(八)中山王舋鼎和中山王舋方壶一九七八年河北平山三汲(即中山都城灵寿所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现藏河北文物管理处。鼎的铭文述及齐宣王破燕时,中山相邦司马明攻燕,取得“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可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壶的铭文讲中山王舋“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可以考见中山

王的世系。参以《赵世家》记赵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索隐》引《纪年》云:“中山武公居顾,桓公迁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可知武公是魏文侯所灭中山之君,居于顾(今河北定县),桓公为复国之君而居于灵寿。

(九)战国兵器刻辞战国时各国兵器,流行刻有监造长官和工师、工匠姓名以及置用地名,不仅可用以探索兵器的监造管理制度,而且有助于研究当时战争形势。例如一九八三年广州象岗越南王墓出土秦戟,刻辞称“王四年相邦张义、庶长□操之造”。“王四年”是秦惠王更元四年(公元前三二一年),张义即文献上的张仪,庶长操即《六国年表》惠王七年平定义渠内乱的庶长操。文献称张仪为秦相,因连横成功,在惠王更元三年出任魏相, 因而免去秦相,据此可知张仪因连横成功而为魏相,实际上仍兼秦相,以便进一步推行连横策略。此戟刻有置用地名钖,在 今陕西白河东,正当南郑(今汉中)东北。南郑一带原为秦、蜀争夺的地方,这时已为秦占有。秦庶长屯兵于钖,正是为此后攻取楚的汉中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