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医学的进步和名医扁鹊
这时医学已经分科。《周礼·天官》冢宰的属官有医师(大医师)、食医(管理营养卫生的医生)、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又有兽医。民间也已有各科医生,有带下医(妇科医生)、小儿医(小儿科医生)、耳目痹医(耳目科医生)等(《史记·扁鹊列传》)。这时疾医主要医治的流行病,春天有痟首疾(头痛病),夏天有痒疥疾(疥癣、疖子等痒痛的皮肤病),秋天有疟寒疾(疟疾),冬天有嗽上气病(咳嗽气喘病)。疡医主要医治的病有肿疡(癕肿的疮)、溃疡(溃脓的疮)、金疡(刀伤)、折伤
(骨折伤)。医生诊断病情,“以五气、五声、五色眂其死生”(《周礼·疾医》),已经普遍采用“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等方法(《史记·扁鹊列传》),我国传统医学上临床观察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这时都已有了。
当时民间流行“灸”和“针”的治疗方法,人们常用烧灼艾绒的“灸” 法来治一般病痛。孟子说:“今之欲王者(指希望统一天下的),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孟子·离娄上篇》)赵岐《注》:“艾可以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为喻。”人们又常用石制的针来刺的“针”法来治病痛。
《管子·法法篇》主张对罪行不赦,认为“毋赦者有小害而大利者也”,“毋赦者痤疽之砭石也”。砭石是石制的针,用来刺经脉的穴位来治病。据说扁鹊使其弟子子阳急救虢太子的昏厥,“厉(砺)针(针)砥石,以取三阳五会”,一会儿太子就苏醒(《史记·扁鹊列传》)。这已使用金属的针,所谓“砺针砥石”,就是用金属的针在磨刀石上磨得锐利,所谓“三阳五会”, 是指手足三阳经脉和督脉的交会穴,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以为就是头顶正中的百会穴,百会穴确是治“厥症”的特效穴位。说明这时针灸学已发展到
成熟的地步。这时内科的治疗方法,有服汤药的,有用药物来熨帖按摩的, 有用针(针)石来针刺的,有服药酒的,中国医学上优良的传统医疗方法, 在战国时已经奠定了基础。据说,病未深入的时候,一般用“汤”、“熨” 的医疗方法,病到了血脉里得用“针石”的医疗方法,病到了肠胃里可以用“酒醪”的医疗方法(《史记·扁鹊列传》)。至于外科病的医疗方法,有用敷药的医疗方法,要“以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也有用开刀的医疗方法,有所谓劀(刮去脓血)、杀(割去烂肉)等手术名目(《周礼·疡医》),又有剔(用刀来剔疮)、◻(开刀)等手术名目。《韩非子·显学篇》说:“婴儿不剔首则复(旧误作“腹”,从王先慎说校正)痛,不◻痤
(恶疮)则寖益。”就是说:婴儿头上的疖子不剔掉就要更加痛,毒疮不开刀就要逐渐厉害。《尸子》说:“有医竘者,秦之良医也。为宣王割痤,为惠王疗痔,皆愈。张子之背肿,命竘治之,谓竘曰:‘背非吾背也,任子制焉。’治之遂愈。竘诚善治疾也,张子委制焉。”(孙星衍辑本下卷)说明这时的外科医生,能够“割痤”、“疗痔”、治背肿。这时已有防止冬天手上生冻疮而皮肤皲裂的药,叫做“不龟手之药”。据说宋国有人善于制作这种药,因而能够世代干着冬天漂洗丝絮的事(《庄子·逍遥游》)。
扁鹊,即秦越人,齐国渤海鄚(今河北任丘北)人①。曾从长桑君处得到许多“禁方书”(不公开的丹方医书)。相传晋大夫赵简子生病,五天不省人事,请扁鹊诊治,扁鹊断定“血脉治”(血脉循环正常),不出三天会好转。又有虢国太子得急病暴卒,扁鹊进去诊察,发觉他耳朵里有声音而鼻翼扇动,两股内侧还是温的,断定是“尸厥”(昏迷假死),可以抢救。扁鹊就用针法、熨法和汤剂结合治疗,过了二十天太子就康复。当时人“尽以为扁鹊能生死人”,扁鹊说:“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史记·扁鹊列传》)扁鹊主张早期发现病情,早日加以治疗,反对“信巫不信医”。他根据各地人民的需要而行医,在邯郸做“带下医”,在洛阳做“耳目痹医”,在咸阳做“小儿医”。秦国的太医令(官名)李■妒忌他, 竟把他刺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