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巴蜀
自从公孙衍的合纵失败以后,秦、齐两大国又开始各谋兼并土地。秦国自从秦惠王即位以后,进一步图谋对外扩展,建立“王业”。在如何建成“王业”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同意见:张仪主张进攻韩国的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索图籍,挟天予以今天下”;而司马错反对“攻韩劫天子”的方案,认为徒然得到“恶名”而得不到实利,主张首先攻灭西南“戎狄之长”的蜀国,认为“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可以“利尽西海”(《战国策·秦策一》)。而且巴蜀可以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这时恰巧蜀国和苴国、巴国间有战争。原来巴与蜀长期为仇,因为苴侯和巴王友好,于是蜀王就伐苴,苴侯出奔到巴国,向秦求救。公元前三一六年,秦惠王派了司马错、都尉墨等人从汉中经石牛道伐蜀,蜀王亲自
楚、燕、赵、韩五国的主张。《史记·张仪列传》说张仪离魏系在魏哀王(襄王)参加五国伐秦之役失败以后,《魏世家》也说在魏哀王立后,都是不可信的。据《吕氏春秋·开春论》和《战国策·魏策一》, 当魏惠王去世时,犀首已在魏国用事,而惠施也已回魏。公孙衍、惠施都是张仪的政敌,在惠王去世前已当权,张仪必已先去 魏回秦。
① 《史记·犀首列传》说:“张仪已卒之后,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吕氏春秋·开春篇》高诱注也说:“犀首,魏人公孙衍也,佩五国相印,能合纵连横。”这里说公孙衍曾继张仪为秦相, 固然不足信,说公孙衍曾“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也是夸大之词。但是公孙衍曾约五国合纵伐秦,当是事实。《史记·楚世家》说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这又误把这年合纵的事归之于苏秦了。即司马迁所谓“世言苏秦多异, 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史记·苏秦列传》太史公语)。《秦本纪》说这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匈奴”当为“义渠”之误。义渠的袭秦,据说也是出于公孙衍的预先发动(《战国策·秦策二》、《史记·犀首列传》)。
率兵到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秦军,①失败逃走到武阳(今四川彭山),被秦军杀死,蜀国就灭亡了。接着司马错等人又攻灭了苴国和巴国,把巴王捉了回去。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