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和御史的官制
原来春秋时代晋国的上中下三军都设有尉,因为中军地位最尊,中军的尉又称元尉(《国语·晋语七》)。 元便是大的意思。到战国时代,赵国有中尉,其官职是“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和《礼记·月令篇》所说太尉的职责“赞桀(杰)俊,遂贤良,举长大”,是相同的。后来赵国在将军下又设有国尉(《史记·廉颇列传》)、都尉(《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到秦昭王时也在大良造之下增设国尉一级(例如白起初为左庶长,后升左更,再升国尉,最后升为大良造)。秦国在统一全中国后,以太尉经常掌管全国军事,便是沿袭国尉这个官职而来的。
御史这官职,在战国时代本是国君的秘书性质。别国使臣来献国书时,
① 《淮南子·道应篇》、《说苑·指武篇》都说吴起官至今尹,而《史记·吴起列传》称他“相楚”,不过以他国制度比拟而已。《楚世家》说:“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而《春申君列传》说:“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也不过以他国制度比拟而已。《韩非子·存韩篇》载李斯上韩王书说:“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荆令尹患之。”这事已在战国末年,楚的执政官还是令尹。《战国策·楚策三》载苏子对楚王说:“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数。”《齐策二》载陈轸对楚上柱国昭阳说:“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说:“其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说:“异有贵于此者何也?”昭阳说:“惟令尹耳。”陈轸说:“令尹贵矣,王非置有两令尹也。”可知楚怀王时的最高官职是令尹。
② 《战国策·东周策》载秦攻宜阳之役,赵累对周君说:“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
则无以加矣。”可知战国时代楚国柱国的职位相当于他国的将军。《史记·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七年汉中之役,“秦大败我军, 虏我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但在屈丐被虏后四年,秦伐宜阳,楚派柱国景翠往援韩,柱国还是最高的武职,可知《楚世家》所说的“大将军”,只是以他国制度比拟罢
③ 《战国策·齐策三》记国子说:“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 高诱注:“柱国,都也。”
往往由国君的御史接受(《战国策·韩策一》、《赵策二》)。国君在宴会群臣时,往往是“执法在傍,御史在后”的(《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语)。两国国君相会,也往往有御史在旁记录(《史记·蔺相如列传》记秦赵渑池之会)。御史由于担任秘书工作,负责记录和接受、保管文件,就成为国君的耳目,带有监察的性质。到秦统一中国后,三公中的御史大夫,还是秘书兼监察性质,当是沿袭战国时代的官制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