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的医学理论

《素问》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医学著作,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部分。《素问》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个学派在较长时期内写成的,主要部分写成于战国时代末期。《素问》八十一篇,原缺七篇。《天元纪》以下七篇《大论》,是东汉到南北朝时人作品,为唐王冰所补入。它假托黄帝所作。从它的思想体系看来,同当时的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有着密切关系。

春秋时代的医师,已经开始运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来解释疾病的原因。公元前五四一年秦国医和就提出了“淫生六疾”的理论,认为“寒”、“热”、“末”(四肢的病)、“腹”、“惑”、

① 《史记·扁鹊列传》所记扁鹊事迹,年代锗乱。《史记》说扁鹊先后为赵简子、虢国太子、齐桓侯治病。赵简子卒于公元前四七七年,而虢国被晋献公灭亡,在赵简子前一百多年。齐桓侯如果是田齐桓公,齐桓公立于公元前三八三年,又后赵简子九十多年。《战国策·秦策三》又说“扁鹊见秦武王”,秦武王卒于公元前三一一年,又在齐桓公之后七十多年。扁鹊年寿不应如此之长。有人认为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后来名医多自称扁鹊,传说者把他们的事迹糅合在一起,所以年代相差这样远。

“心”六疾是由于感受六气过度而生(《左传》昭公元年)。《素问》对病源学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调经论》)所谓“邪”,是指致病因素。这是说,致病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 外因是风雨寒暑的侵袭,内因是饮食起居喜怒的不节,因而造成阴阳失调, 引起疾病。《素问》特别重视造成疾病的内因。它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举痛论》)又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阴阳应象大论》)。不但精神上的过度刺激和剧烈冲动,会影响身体而引起疾病;如果过度的劳心劳力,过度的追求享乐,纵情酒色,生活失常,也要导致疾病和早衰。

基于上述理论,《素问》作者首先重视疾病的预防。在预防体外疾病因素侵袭的同时,特别强调人体内在的预防因素。它一方面主张“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一方面又认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天真论》)。预防疾病,固然要防止外来的致病因素乘虚而入;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修养,保养“真气”,增强抵抗力量。它主张“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上古天真论》),目的在于克制情欲的冲动,防止内在致病因素的爆发。这种思想是和道家有相通之处的。

《素问》特别强调疾病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四气调神大论篇》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它把四季的运行看作自然界“生”、“长”、“收”、“藏”有规律的变化,认为人们生活在这个有规律变化的自然环境里,必须相应地按照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调节起居生活和精神活动,使得身体内部的阴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而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样就能保持健康,不生疾病,叫做“得道”。所谓“得道”,不是别的,就是掌握和顺应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这种理论, 是和当时的阴阳五行家和道家有相通之处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四气调神大论篇》内容,列为一表如下:

四季 春三月 夏三月 秋三月 冬三月
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 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相应注意起

夜卧早起,广步

于庭。

夜卧早起,无

厌于日。

早卧早起,与鸡俱

兴。

早卧晚起,必待日

光。

相应调节精神生活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请。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碍,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顺应变化之

养生之道 养长之道 养收之道 养藏之道
逆后的反应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阳不藏,肾气独沉。
逆后的间接影响 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

重病。

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不但用阴阳失调来解释病因,也还用阴阳学说来阐述人体生理和说明病理。它认为,五脏属于阴,必须“藏精气而不泻”;六腑属于阳, 必须求其通达,“传化物而不藏”(《五藏别论》)。还认为,必须根据阴阳的变化来进行病理的分析,来判断虚实、寒热、内外等,从而确定辨证论治的准则。

《素问》认为“治病必求其本”,必须把病因、病型和病所三者结合起来、全面考虑治疗方针。病势轻的可用“扬”(宣散)的方法,病势重的可用“减”(减除)的方法,体质衰弱的可以用“彰”(补养)的方法,形体不足的要“温之以气”(用气来温补),精气不足的要“补之以味”(用味来滋补);病在高处的可用“越”(催吐)的方法,病在下处的可“引而竭之”(引导下泻),病在中间腹部发的可以“泻之于内”;有外邪入侵的可以“渍形以为汗”(薰蒸出汗),病在肌表的可以“汗而发之”;病情慓悍的可以“按而收之”(加以抑制而使其收敛),结聚盘踞的可以“散而泻之”

(《阴阳应象大论》)。总之,把祛邪扶正作为治疗的纲领。

《素问》这些医学理论,奠定了祖国医学优良传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