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曾子一派主张修身治国的儒家学说

曾子一派儒家的发展

孔子前半生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经常从事政治活动,后半生努力于治学和讲学,因此有受业身通的弟子七十多人,前辈如子路、冉有、子贡都忙于从政,后辈如子游、子张、子夏、曾参都从事于教学。“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史记·儒林传》)。特别是由于魏文侯的好学,推崇儒家,子夏教授于西河, 魏文侯尊以为“师”,从学“经艺”(《史记·魏世家》、《六国年表》), 一时儒家很是兴旺。把儒家教授的书如《诗》、《书》、《春秋》称为“经”, 就是从此开始的。由于后辈弟子都从事于教学,因而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儒家, 就是这些后辈弟子的流派。《荀子·非十二子篇》就曾批评到“子张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子游氏之贱儒”。《韩非子·显学篇》又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颜回)之儒、孟氏(即孟轲)之儒、漆雕氏(漆雕开)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即荀况)之儒和乐正子(乐正子春)之儒。其中除后来的孟子和荀子以外,颜回、子张、漆雕开都是孔子的弟子,子思和乐正子春都是曾参的弟子,也就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在这批对后世有影响的孔子后辈弟子中,以曾子的影响最大,曾子一派的儒家在战国时代有着重大的发展。曾子名参,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是孔子弟子中年轻的,也是最认真接受孔子传授的学问的。他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其中要反省的一点,就是“传不习乎”。所谓“传”就是指老师孔子所传授的学问。曾参重视学习的不是“经”而是孔子所传授的“传”, 因为“传”才是孔子所讲的道理。《论语》一书既是孔子重要言行的汇编, 又是孔子弟子有关言行的汇编。《论语》中不但尊称曾参为曾子,而且所载曾子言行远较其他弟子为多,除了与孔子问答之词以外,单独记述曾子言行的,多到十三章,而且记载了曾参病重将死前对孟敬子说的一席话,具有临终遗言的性质(见《论语·泰伯篇》)。由此可知,曾子是孔子晚年的主要弟子,《论语》的编定,不但与曾子关系密切,而且有曾子的弟子参与。

在孔子七十弟子中,有系统著作的有三人,①只有《曾子》流传到今天。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曾子》十八篇,同时作为七十子后学的著作,被收辑于称为“记”的礼书中。《汉书·艺文志》“礼”一类著录有《记》一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还有《明堂阴阳》三十二篇和《王史氏》二十一篇,也出于七十子后学所记。刘向《别录》又说:“古文记二百四篇。”汉代戴德所选编的《大戴礼记》和戴圣所选编的《礼记》即《小戴礼》),都是从七十子后学的《记》中选编的。今本《大戴礼记》中保存有《曾子》十篇,当即选自七十子后学所记的《曾子》。《白虎通·丧服篇》引有《礼曾子记》曰:“大辱加于身,皮体毁伤,即君不臣,士不交,祭不得为昭穆之尸,食不得昭穆之牲,死不得葬昭穆之域。”此文不见于今本大小戴《礼记》中,当是未被收辑,或者曾被收辑而已散失。今本《大戴礼记》

①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曾子》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

的《曾子》十篇,选自《礼曾子记》中,亦即采自《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曾子》。今本《礼记·祭义篇》所引曾子和乐正子春的长篇大论,《吕氏春秋·孝行篇》所引的《曾子》,都见于《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足以证明。曾子以能尽孝道著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孝经》和《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篇》、《曾子立孝篇》、《曾子大孝篇》和《曾子事父母篇》,内容都是相通的。

《大戴礼记》中有《孔子三朝记》七篇,也是选自七十子后学的《记》的。《汉书·艺文志》论语类有《孔子三朝记》七篇。《三国志·蜀志·秦宓传》载:“昔孔子三见哀公,言成七卷。”裴松之《注》引刘向《七略》曰:“孔子三见哀公,作《三朝记》七篇,今在《大戴礼》。”王聘珍《大戴礼解诂》据此说:“此七篇亦七十子后学者所记,原在《古文记》二百四篇中,故大戴采而录之。自刘向《七略》乃别出于论语类中,亦如《曾子记》别出于儒家类也。”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孔子三朝记》当为曾子的后学所追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