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耕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原来中原地区使用称为耒耜的脚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着耒耜的柄, 用脚踏着刃部,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土掘起来。垦耕就是把土一块块地挨次掘起来,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块土,退一步。这种一步步后退而间歇的垦耕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自从春秋后期,农民推行了用牛拖犁来垦耕的方法①,垦耕就变为连续向前的运动,用力少而效果好。

从山西浑源出土的牛尊来看,春秋后期晋国的牛都已穿有鼻环,说明牛已被牵引来从事劳动。战国时称牛鼻环为“棬”,《吕氏春秋·重己篇》说: “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有相连关系,孔丘的学生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可知当时牛耕已较普遍。春秋晚年晋国的范氏、中行氏在国内兼并战争失败后,逃到齐国,使得子孙变为农民,有人说,这样“令其子孙将耕于齐”,好比“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九》),就是说好比养在宗庙里祭祀用的牺牲放到田亩里耕作。这也足以证明春秋晚期牛耕已较普遍。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②。从河南辉县固围村和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口犁来看,犁头全体如 V 字形,前端尖锐,后端宽阔,锐端有直棱,能加强刺土力;但是这种犁比较窄小而轻,还没有翻转土块的犁壁,因此它只能起破土划沟作用,不能翻土起垄,但是比起依靠人力用耒耜来垦耕,是耕作技术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燕下都遗址发现的五齿耙,既可以用来挖土,又可以用来翻土起垄,作为垦耕的工具。各地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个时期的小铁锄较多,式样有凹字形、六角梯形、空首布式等种,适应着中耕除草的各种需要。总的说来,这时耕作技术进步了。用当时的话来说,叫做“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篇》)。“易”是快速的意思,“易耨”也或称为“疾耨”。《管子·度地篇》说:

① 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石犁(内蒙古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博勒庙区和浙江杭州水田坂遗址都曾出

土),可知新石器时代有些地区已用畜力耕作。近人或者根据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认为商代已有牛耕,但是论据还不足。

② 《管子·乘马篇》说:“距国门之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童五尺一犁,以为三日之功。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日本天野元之助《中国农业史研究》第三编《农具编》有“牛耕具的发达”一节,据此推定战国已使用两牛牵引一犁的方法。

“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耨,杀草薉。”“疾耨”也或称为“熟耘”。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

一九二三年山西浑源李峪村晋墓出土,《浑源彝器图》、《中国古青铜选·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高三十三点七厘米。牛鼻穿有鼻环。背上有三个圆孔,每个圆孔上安放有鍑(锅子),是温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