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楚和魏、卫的大战

赵国自从赵烈侯进行了改革,到赵敬侯时,开始强大起来,迁都到邯郸。尽管赵敬侯“好纵欲”,“制刑杀戮如此其无度”,但是由于“明于所以任臣”,“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韩非子·说疑篇》)。以前, 在三晋屡次联合对楚作战中,韩、魏两国曾取得郑、宋两国的不少土地;赵国由于地势的关系,没有得到什么。公元前三八三年,赵国便大举攻卫了。赵围攻卫的都城濮阳,采用了“蚁傅”(如同蚂蚁爬登城墙而围攻)的战术, 并且在濮阳北面建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西南),作为进攻基地。卫在危急中向魏求救,魏武侯为此亲率大军前往救解,大败赵师于兔台。次年卫得魏的帮助攻取刚平,攻破了赵中牟(今河南鹤壁西)的外郭。第三年楚出兵救赵伐魏,楚的先锋深入魏地,越过黄河,与魏战于州(今河南温县东北)西, 随后楚的大军攻出梁门(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屯于林中(梁门之北),切断了魏河内地区和河东国都安邑之间的联系,造成魏国破碎而危急的局势。赵凭藉楚如此锐利的攻势,进攻魏的河北地区,火攻棘蒲(今河北魏县南), 取得大胜,于是南下攻克了魏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①这时吴起正做楚的令尹,指挥楚军深入进攻魏的要害之地,穿越黄河,拦腰切断魏河内和河东联系的,正是吴起。《史记·吴起列传》称:“吴起相楚,南平百越,北并

① 梁启超《战国载记》(收入《国史研究六篇》),误以为函谷关即今潼关,并说秦的占有函谷关“宜在孝公之世”,引贾谊《过秦论》说孝公据崤函之固为证。其实,秦在战国初期早就控制函谷关,否则的话, 奏不可能于公元前三九○年在函谷关东北的陕设县。到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元年)秦又“出兵围陕城”

(《史记·秦本纪》), 这时陕又被魏所占有,当已退守函谷关。

① 《史记·赵世家》说:敬侯“四年,魏败我兔台。筑刚平以侵卫。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六年,借兵于楚,代魏,取棘蒲。八年,拔魏黄城”。《六国年表》又说:赵敬侯八年“袭卫不克”。这一次牵连卫、赵、魏、楚四国的战争,《战国策·齐策五》所载苏代说齐闵王,曾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得休传,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遡于魏。魏王身被甲砥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骛,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 藉力于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堕黄城。”据此,赵攻魏棘蒲、黄城是一时事,

《史记·赵世家》分记在赵敬侯六年和八年,恐有误。

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当时陈、蔡早已为楚所灭,所谓“北并陈、蔡”, 当指巩固所占陈、蔡旧地而言。所谓“却三晋”,即指这次大战而言。魏卫和赵楚之间这场大战,连续有四年之久,先是赵国受到创伤,后来魏国受到更大的创伤。苏代说齐闵王曾讲到:“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战国策·齐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