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战争中防御手段的进步

关塞亭障的防守

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频繁、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战略的开始运用, 各国不得不防备敌人的突然进攻,因此防御手段也跟着进步。

在车阵作战时期,交战双方往往避开运动困难的地形。愈是平原地区, 愈是好的会战场所。战争往往发生于两国“封疆”间的平原地区,直到不能作战的时候才守险要之地。例如公元前五五五年晋伐齐,齐人拒之于平阴, 夙沙卫曾说:“不能战,莫如守险。”(《左传》襄公十八年)春秋时各国边界上虽已建立关、塞,但平时往往不驻兵防守,必待有战事才防守(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九《春秋列国不守关塞论》)。到战国时代,由于武器的进步,农民成为军队的主要成分,战争改用步骑兵为主力,经常采用野战和包围战的方式,险要之地往往成为防御战和争夺战的中心地点。例如齐、魏间最大的战役马陵之战,是在“道狭而旁多阻险”的地区进行的,结果魏军中伏大败(《史记·孙子列传》)。秦、赵间几次大战也都在有山险的上党地区进行,公元前二七○年的阏与之役,秦、赵两军“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结果赵将赵奢居高临下,大破秦军(《史记·赵奢列传》)。正因为险要的地形在作战中大可利用,当时各国都在边境和交通要道上利用山水之险建设关塞。

楚国在春秋时,北边已设有冥厄、大隧、直辕三塞(都在今河南阳南), 东边设有昭关(今安徽含山东北);到战国时,更在西 边设有扞关(今湖北宜昌西),东北设有符离塞(今安徽宿县东北),南方设有无假关(今湖南长沙西北),西南边境设有厉门塞(今广西平乐西南)①,还在郢都以南靠近长江设有木关(鄂君启节的舟节铭文)。赵国为了防御游牧部族,在东北设有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以南)、句注塞(今山西代县西)和鸿上塞(今河北唐县西北倒马关),在西北设有高阙塞(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 和挺关(今陕西榆林西北),在太行山的交通孔道还设有井陉塞(今河北井陉西娘子关一带)。燕国在北方设有令疵塞(今河北迁安西)和居庸塞(今河北昌平西北居庸关)。秦国在秦献公时,东边有郑所塞(今陕西华县以东), 北边有焉氏塞(今宁夏固原东南);后来随着占有土地的扩大,在东边设有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还利用原来已有的淆塞(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在东南设有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函谷关和武关是秦国防御东方六国进攻的重要关塞。东方六国合纵攻秦,首先进攻的目标就是函谷关。沿黄河西岸有临晋关(今陕西大荔),在函谷关以西还设有湖关(今河南灵宝西)。

《吕氏春秋·有始览》列举当时天下的“九塞”是:大汾(属魏)、冥厄、荆阮、方城(以上三塞属楚)、淆(属秦)、井陉、句注(以上二塞属赵)、令疵、句庸(以上二塞属燕)。汉代桑弘羊曾列举战国时代七国的关塞,总结说:“关梁者,邦国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宝也。”(《盐铁论·险固篇》)

① 《史记·甘茂列传》说楚国“南塞厉门而郡江东”,《战国策·楚策一》误作“南察濑胡而野江东”。

《史记正义》引刘伯庄说:“厉门,度岭南之要路。”按《水经·漓水注》:“漓水之上有关。”“漓”、“厉”声近,厉门当即漓水之关,在今广西平乐西南。

战国时代各国重要关塞,都驻有军队防守,设有官吏掌管。关门的开闭有一定的时间,行人的进出要经过检查,需要通行证件,运载货物经过还要征税。这时各国政府从关塞上征收的税,已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例如信陵君建议魏王“存韩安魏”,主张从韩的上党到魏的安城中间共、宁地区,设关“出入赋之”,“其赋足以富国”(《史记·魏世家》)。当时过关的通行证件是符或节,《周礼·地官·掌节》说:“门关用符节。”鄂君启节铭文说:“女(如)载马牛台(以)出内(入)关,则政(征)于大度(府), 母(毋)政(征)于关”。鄂君启节是封君运载货物过关的免税通行证件, 规定如果运载马牛过关,必须向楚王的大府纳税,不必向关塞纳税。一般商人运载货物过关,则必须向关塞纳税。当时各国边境的关塞是驻有重兵防守的。例如秦公子连(即秦献公)原来流亡在魏,当他趁秦国内乱回国夺取君位时,先想从郑所塞进入,被守塞吏拒绝;再从焉氏塞进入,被守塞的庶长菌改迎入。当时边境的关塞不但驻有重兵防守,还要检查来往的行人。如果没有通行证件是不准过关的。又如孟尝君从秦国出逃,夜半过函谷关,为了蒙混过关,“更封传,变名姓”;因为“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食客中“有能为鸡鸣而鸡尽鸣”的,于是孟尝君才得“发传出”

(《史记·孟尝君列传》)。当时关吏还有检查行人所带财货的制度。例如秦昭王罢免魏冉的相职,“使归陶,因使县官(指国家)给车牛以徙, 千乘有余。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于王室”

(《史记·范睢列传》)。又如公孙龙“乘白马,无符传,欲出关,关吏不听”(《太平御览》卷六四六引桓谭《新论》)。

战国时代,不仅平时有兵驻守关塞,而且已设亭、障守望。亭是边疆土台(四方土堆)上的建筑,是瞭望台性质的,为国防上最前线的守望处所。障是规模较大的城堡,有尉驻守①。同时边境上已有报警的烽燧设备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