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一,由于兼并战争的胜负,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政治上比较进步的秦国能够完成其统一全中国的历史任务。

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是由各国国力的大小来决定胜负的,而一国国力的大小,是和它的经济、政治因素分不开的。因为这时各国军队的主要成分已是农民,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交战国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力量,其关键还在于人心的向背。如果一个政治上比较进步的国家同一个政治腐败、剥削残酷的国家进行战争,是会得到人民的支持而赢得战争的;反之,将会激起人民的反抗而遭致失败。

楚国自从楚悼王时吴起被杀害以后,执政带兵的始终不出昭、景、屈三大贵族,政治很腐败,压迫和剥削很残酷。楚怀王时,“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百姓”,楚怀王也很“见疾于民”,全国陷入“食贵于玉, 薪贵于桂”的境地(《战国策·楚策三》苏子谓楚王语)。秦将白起指出, 他之所以能够攻下楚国都城郡郢周围广大地区,是由于楚顷襄王“恃其国大, 不恤其政”,群臣之间又是“相妒以功,谄谀用事”,弄得“良臣疏斥,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人民在战场上“各有散心, 莫有斗志”(苏辙《古史·白起王翦列传》引《战国策》)。《淮南子·主术篇》说:“顷襄王好色,不便风议,而民多昏乱,其积至于昭奇之难。”

(高注:“昭奇,楚大夫也”)说明顷襄王时楚国由于政治腐败而激起人民作“乱”,逐渐扩大发展成为“昭奇之难”。这个“昭奇之难”的具体情况, 由于史料缺乏,已不清楚,看来是对楚国贵族的一次沉重打击。这时楚国国内“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①,终于爆发了庄0 为首的武装起事。

所谓“庄0 为盗于境内”,不是一般的盗贼行为,而是军官发动的叛变所引发的群众起事性质。在公元前三○一年(楚怀王二十八年),齐、韩、魏三国大败楚于垂沙并杀楚将唐蔑的时候。荀况说:“楚⋯⋯兵殆于垂沙, 唐蔑死,庄0 起,楚分而为三四。”(《荀子·议兵篇》)庄0 起事,是乘楚为三国联军大败的时机,一时声势很大,楚国的官吏没法加以镇压,韩非说:“庄0 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韩非子·喻老篇》) 庄0 不但把楚国打得“分而为三四”,而且还曾进攻到楚都郢,《吕氏春秋》所谓“庄0 之暴郢也”(《介立篇》)。《吕氏春秋》还曾把“庄0 之暴郢” 和“秦围长平”、“郑人之下■”(指郑攻下■的战役,■地不详)相提并论,说:“韩、荆、赵此三国者之将帅贵人皆多骄矣,其士卒众庶皆多壮矣, 因相暴以相杀。”(《介立篇》)长平之役是战国时代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役,赵军被秦俘虏活埋的竟多至四十多万人。《吕氏春秋》既

① 《战国策·韩策二》载:“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曰:治列子国(御)寇之言。曰: 何贵?曰:贵正。 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国(御)盗乎? 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

以“庄0 之暴郢”和长平之役相比,可见庄0 起事的规模是很大的,造成楚国的分裂而杀伤很多,从而使得楚国更加衰弱。①

在战国时代七大强国中,领土以楚为最大,兵额以楚为最多,武器以楚国铸造的最为锋利,楚国的资源也很丰富,山泽的出产很多,手工业生产也很发达。楚国原来是比较强大的国家,曾两次被推为纵长,主持合纵攻秦事宜。后来秦灭楚,用兵最多,遇到的阻力也大。战国晚期的纵横家常常以楚和秦相提并论,认为“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而且楚国曾不断地向南扩张其领土,融合了南方各族的文化,不断地向南扩大华夏文化的影响。楚怀王还曾兼并越国。但是楚怀王、楚顷襄王在同中原各国的战争中却不断失利,失去了很多土地。被韩、魏夺去宛、叶以北地,被宋夺去淮北地,被秦先后夺去汉中、上庸,甚至国都郢也被攻占,洞庭湖四周以及巫郡、黔中郡都先后被秦攻取,最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很显然,楚国贵族的腐朽暴虐及国内的分裂和紊乱,便利了秦国在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