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阴阳五行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解说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解释宇宙万物构造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五行学说企图把所有物质现实中复杂多端的形态,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东西所构成;阴阳学说又企图用阴阳两气的矛盾和变化,来解释自然界和所有事物的变化,这是朴素的唯物观点。

这种学说在西周末年已经出现。当时史官伯阳父用阴阳失调来解释地震的原因,还曾用水土相调来解释农业生产,都是朴素的唯物观点。但是他把阴阳失调说成是由于“民乱之也”(《国语·周语上》),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唯心论。伯阳父(简称史伯)在和郑桓公谈论西周灭亡原因时,指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认为“百物”的产生是由于五行相“杂”“和”的作用,这是朴素唯物观点;但是他说西周之所以灭亡是由于违反“和”的原则,主张统治者对人民要“和乐如一”,要达到“和之至”的境界(《国语·郑语》)。他是想用调和矛盾的办法来挽救西周的灭亡,而把五行学说作为他的调和论的依据。

到战国时代,这种学说发展成一个思想体系,产生了阴阳五行家。《礼记·月令篇》原是他们的著作,而被儒家的阴阳明堂一派所采用的。它广泛地把各类事物归纳到五行系统之中。现在我们列表如下:

四时

五行

中央

五行

四方

西

十日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四时

五行

中央

五帝

太皞

炎帝

黄帝

少皞

颛顼

五神

句芒

祝融

后土

蓐收

玄冥

五虫

五音

十二律

大簇夹钟姑洗

中吕蕤宾林钟

夷则南吕无射

应钟黄钟大吕

五数

五味

五臭

五祀

中霤

五祀祭先品

明堂

青阳

明堂

太庙

总章

玄堂

五色

五谷

五牲

这样有系统的说法,并不是一时所创造出来的。五神配合五行之说,春秋时晋太史蔡墨已曾谈过(《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五神配合五行、五色、五虫之说,在春秋时也早已存在。例如晋的史嚚曾说:天的刑神蓐收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国语·晋语二》)。五帝配合五行、四方、五色之说, 也早有成说。例如秦国在秦襄公时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曾在栎阳作畦畤,祠白帝(《史记·封禅书》)。四方和十日、五色相配之说,也早已有了。例如墨子说:上帝以甲乙日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日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日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日杀黑龙于北方(《墨子·贵义篇》)。《礼记·月令篇》就是采取了这些说法, 而更加加以系统化。

这时五行学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把所有的事物归纳为五行的属性所派生。关于这一点,可以举他们所说的五行怎样派生五味为例。《尚书·洪范篇》说:水的属性是润下的,由于润下产生出了咸味;火的属性是炎上的, 由于炎上产生出了苦味;木的属性是曲直的,由于曲直产生出了酸味;金的属性是从革(顺从和改革)的,由于从革产生出了辛味;土的属性是稼穑(播种和收获)的,由于稼穑产生出了甘味。润下产生咸味,该是从海水得来的观念;炎上产生苦味,该是从物质烧焦得来的;曲直产生酸味,该是从树木生长果实得来的;从革产生辛味,该是由于金属用来做兵器、刑具和外科医生开刀用的刀,使人感到痛楚;稼穑产生甘味,该是由于粮食用来酿酒得来。这也是一种朴素的唯物的自然观。

阴阳五行学说在战国时代十分流行。它和天文、历法、气象、生物、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二十一家,多数是战国著作。